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城市西部,处于城市上风、上水,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为群力新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省、市领导对群力新区的开发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全体市民也寄予了深切的关注和期待。几年来紧紧围绕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和协调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重点的建设实施,群力新区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以其绚丽的风姿在哈尔滨西部拔地而起。
一、群力新区前阶段规划建设情况回顾
回首群力新区开发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出六方面的特点。
1、生态共生的理念构筑群力新区园林城市“骨架”,提升绿色含量。结合高压走廊、水源干管的防护需求,规划形成贯穿群力的三条生态绿带连接四大城市公园,绿地占总建设用地比例达到1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大大高于7平方米的国家标准,提高了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均好性,形成了“出门见绿、五分钟见景、十分钟进公园”的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现代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先塑造环境、后经营土地的开发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寒地水乡”水系的搭建成为城市新区建设的“点睛之笔”,提升滨水价值。在规划中充分依托于松花江、何家沟两大滨水资源,构建了贯穿新区长10公里的“滩、岛、溪、湖、湾”相结合的内河水系统,增加了城市“灵气”,使滨水景观有机渗透到每个居住组团,提升周边区域土地价值20%以上。
3、细胞核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城市多功能组团的“有机生长”,提升功能的复合性和土地滚动开发的可持续性。以大型公园绿地、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为核心的各居住功能组团既可相对独立,又可通过连接各组团的快速交通和绿道系统相连形成整体,保持科学的环境承载力,提高配套设施的服务便捷度。
4、公交、自行车、步行专用道等人性化、高效节约型现代交通体系,提升新区交通的顺畅性、可达性以及绿色宜人程度。本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要求,规划预留路中式的公交专用道或BRT,充分考虑与其他交通模式包括支线公交的接驳,以及新区与老区、新区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便捷联系。为远期节能环保、运力强劲的现代化快速运输系统的形成奠定基础。
5、低碳城市概念的引入探索了寒地城市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新思路,提升环保水平和科技含量。在群力新区规划建设中,综合考虑了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和景观水系建立的雨水收集系统等,大大提升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6、全方位的项目策划为群力新区的开发筑笼引凤,打造城市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群力新区各层次规划的编制,形成构思独特、内涵深厚、具有活力和可实施性的大中型项目策划创意50余项。如国际寒地垂钓公园、国际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国际寒地博览会、国际寒地旅游商品市场、传统饮食文化街、世界名流商品展销中心、国际寒地专利产品园区、博士、院士村等。提升了群力新区的城市品位和招商引资吸引力。
群力新区诸多的规划及建设项目分别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规划金奖、综合大奖、环境金奖、建筑金奖、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奖等殊荣,为
群力新区的可持续开发铸就了辉煌。
二、群力新区后续开发建设相关建议
在群力新区高速发展的同时,受经济条件、开发进度、短期回报、市场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用地功能单一、开发强度过高、配套设施滞后、风貌特色不足等问题。为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使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土地效益进一步增值,城市特色进一步突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后续开发积蓄势能提升活力。就目前群力新区已形成的用地功能来看,居住用地比重过大的问题十分明显,形成了住房空置率高、缺少人气、“空城化”和“钟摆交通”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应适当提高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用地比例,优先大型商业、文化娱乐项目的招商力度,建议将原规划中位于三环路东侧临江地段CBD和RBD的布局构想变为现实,为东北亚国际经贸中心搭建载体,成为牵动哈尔滨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和“辐射源”;同时,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带和沿江博物馆带,推进“文化大世界”项目建设,引入休闲阅读、餐饮娱乐、文化艺术、科技展览等元素,促进文化消费,强化主力产业、衍生产业和商业服务。预计可在群力新区内提供10万人的就业岗位,大大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真正建设成为集居住、商务、游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活力持久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型新区。
2、进一步强化用地开发强度与高度控制,整体塑造空间疏密度和滨水天际线层次。目前已竣工或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容积率在3.0以上的项目约占43%,容积率在2.5—3.0的项目约占41%,建筑高度大都在100米,整体上显得建筑密集,空间局促,高度缺少层次,天际线平淡。建议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按照群力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空间体量控制要求,在高效利用、科学经营好土地资源,保证总体建筑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对为出让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进行严格控制。鼓励一部分地块进行高层低密度和低层混合的开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近中远、低中高、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在保持和发扬好哈尔滨地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设计手法,创造更多与城市新区特色相协调、多元融合、现代时尚的新时期建筑精品。打造具有景观控制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城市新市标。
3、进一步强化群力新区与哈西地区的功能联系,提升公共设施的中枢共享功能和规模效应。在前阶段的新区开发建设中,群力、哈西作为两大政策性城市新区分别采取了宏观引导、自主性运作经营的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整体城市功能的统筹协调。建议以哈西客站及地铁1号线的竣工试运行为契机,打通伊春路、武威路,使哈西和群力地区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尽快启动优化实施位于哈西、群力之间的联络空间建设,形成齿轮路、城乡路、群力大道、哈尔滨大街 “十”字轴线的商业布局结构,打造以商业金融、空港经济、办公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经济发展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