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建言资政集众智 服务大局献良策 |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发布日期:2025-02-19

      打造沿江旅游品牌

      激发水岸经济活力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哈尔滨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 陈 曦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沿岸景观已与都市景观融为一体,是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为此,要进一步做活水岸旅游经济,打造城市旅游品牌,推动“尔滨”旅游从“一季爆火”到“四季常红”。

       应突出特色,做活“水冰岸”三大主题业态,打造水上活动项目,增加亲水畅游内容。以“哈尔滨湿地节”活动为契机,做好“爱鸟周”、“鲟鳇鱼增殖放流”、湿地节主题创意表演等活动,让游客感受极限运动乐趣。丰富冰上体验项目,建设“乐享松江冰雪嘉年华”系列主题园区,为游客带来串联游览的娱乐大餐。丰富冰壶、高尔夫、寒地飞碟、气垫船、滑雪圈等大众参与度高的体验项目,提升寒地旅游魅力。打造冰岸特色旅游新场景,设置冰雕雪塑体验区,满足游客亲手设计和现场制作微冰雕、微雪雕作品的需求。

       应科学谋划,提升沿江旅游服务环境,通过与文化、娱乐、康养、农业、体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把松花江打造成连接周边旅游资源的大通道。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优化码头功能,打造交通集散、游客接待、智慧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游客中心,提供咨询、导览、票务和紧急服务。抢抓承办2025年亚冬会机遇和竞技项目对旅游产业的长尾效应,在做优已有赛事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各类体育赛事。嵌入现代信息技术,增加智慧旅游亮点。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沿江文旅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全息天幕、激光投影、LED智能联动控制技术打造沿岸主题光影秀,与全市各大展馆合作创建虚拟展馆,让游客沉浸式欣赏、“触摸”历史。

       抓住《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契机 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付 强

       2024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应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及时改进招商工作,不断探索有效、合规的招商引资实践路径,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招商引资的热潮,促进各类产业项目加速在我市落地。      

       应谋划产业链招商,建议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紧密结合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将我市“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细化,围绕建链、强链、延链、补链,逐链对上下游、干支流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分区域梳理出发展重点方向和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进一步明晰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应借鉴发达地区做法,积极探索实施“资本赋能招商”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借助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第三方投融资机构做到产业资本扶持的持续、精准、放大,全面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加大对我市独特区位优势及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科技招商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聚焦重点产业链缺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和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加速组织成果转化。

       应全面做好项目用地保障、基建手续办理、配套建设、融资、技术创新等服务工作,形成为企业全链条闭环服务。积极建设共享检测平台、中试基地、公共环保设施等,为生产型企业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帮助企业创新性地做好设备更新改造、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政策的兑现和落实。

       加快我市工业地产发展

      助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哈尔滨元兴泰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书波

       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工业地产,对于补齐工业经济短板、带动工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项目承接能力、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工业投资增长后劲、提升园区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应统筹规范工业地产发展,探索建立市工业地产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市工业地产发展,推动工业地产高质量发展。参照外地经验,推进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法律纠纷。探索签订全生命周期管理履约协议的办法,建立工业用地“准入—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议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把政企合作作为我市未来工业地产开发的主要模式,鼓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工业地产开发运营。

       应加强同国内外从事工业地产的重点企业合作,扎实做好工业地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选择具有专业能力的合作方。项目规划应接地气、有特色、差异化。创新操作方式满足入驻企业需求。不拘一格、因企施策,以能引来项目、实现预期为目标,积极学习外地经验,探索“定制开发”、“带租收购”等运营方式。优化审批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精简项目审批服务流程,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和项目解决存在的困难。完善基础配套,加强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对接配套,提升工业地产项目综合承载力。

       在哈尔滨建设国内首个工业菌种、酶制剂开发技术平台

      发言人: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会主委 胡宝忠

       我省作为粮食、食品、乳业、生物发酵大省,但是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建议结合我省生物资源丰富、气候冷凉特点,科研院所众多、技术迭代和产品需求旺盛等有利条件,在我市建设国内首个工业菌种、酶制剂开发技术平台,助力我省打造生物发酵产业新高地。

       应以技术平台为依托,提供高水平研发工具,打造生物经济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品牌。依托院士团队和省内科研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集中科研攻关,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探索建立产业重大共性难题的集中梳理、联合攻关的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创业洼地”,在我省开展研发和成果就地产业化,构建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集群。

       应以技术平台为“孵化器”,利用最新一代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大规模、高精度、低成本的优势,从技术源头实现降本增效,为生物农业(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医药(基因制药)等应用方向提供研发平台,在更广泛领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技术平台为“加速器”,技术平台与中试基地同步配套建设,为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提供中试支持,共同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活动,确保平台创新成果在我省就地转化,不断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

       借助“圳品”渠道 开启全市农产品融入大湾区市场新篇章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哈尔滨朗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陈满生

       我市粮食和农产品资源富集,拥有“黑土优品”、“哈优品”等一批优质农业品牌,两地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应抢抓深哈对口合作机遇,充分依托“圳品”平台,推动我市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打通供深大通道,开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新篇章。

       应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圳品”评定工作,建议与深圳市签订《供应深圳农产品合作协议》,不断深化两地在农业和食品方面的交流合作。全面开展农产品“供粤基地”认定、“圳品”认证,大力支持供深基地和“圳品”建设,参照供深食品标准,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引导更多企业实现产品价值、市场销售和品牌形象的升级。邀请深圳专家赴我市开展“圳品”评价培训,引导更多老字号、绿色名优食品企业主动加强质量控制,自愿申请加入“圳品”行列。

       应出台支持政策,参照其他省市做法,出台专门扶持政策,对符合深哈对口合作条件的企业,给予“圳品”培育奖励,对获得“圳品”认证的企业到外地参加大型展会的,给予一定费用支持。强化宣传推介,借助“圳品”金字招牌,组织我市获得“圳品”认证的优质企业参加国内有影响力的展会,加强我市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市场推广,助力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在深设立“圳品”为代表的产品营销展示中心,面向深圳大湾区消费者进行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宣传展示和销售。

       抢占功能农业新高地

      加速现代农业建设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祝洪章

       随着“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升级,功能农业成为继绿色农业之后,未来农业科技和食品加工的必争之地。为实现食品深加工、农民增收“弯道超车”,应系统谋划、大力发展功能农业。

       应提高功能农业战略定位并科学规划,将功能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生物经济、农产品加工、健康产业、农民增收等紧密结合,制定我市功能农业专项提升规划,实施功能粮油科技“国家队”行动计划、全国功能粮油“单品冠军”行动计划、全国功能食品高地行动计划、全国功能农业驰名品牌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走出我市建设“功能粮油高地”和“功能食品高地”的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应加大东北农大、哈兽研、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功能农业学科体系建设,培育支持一批功能农业领域领军人才和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功能粮油科技创新联盟”、“国家粮食产业(功能稻米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产学研平台,探索建立我市功能主粮、功能食品的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新机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活动。

       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五常、双城、方正等县区重点打造富硒、富锌、AGI低糖控糖等功能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标准化功能食材供应链,延伸功能粮油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规模,推进以功能农业为基础的功能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黑土“富硒大米”、“控糖大米”、“富铁大豆”、“叶酸玉米”等功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品牌。

       加快推动“免陪护”医院建设

      提高我市医疗服务质量

       发言人: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哈尔滨市委会主委 刘柏辉

       早在2005年,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推行了住院患者无陪伴服务。福建、浙江、湖南、山东等省目前也均启动了“免陪护”医院建设试点工作。“免陪护”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替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推动医院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有机结合,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免陪护”医院建设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我市市属医院抢占全省先机,实现错位突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应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及医院的官方渠道,广泛宣传“免陪护”模式的优点,帮助患者及家属理解这一模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优越性。分步组织实施,在市属医院部分病房开展“免陪护”服务试点,逐步完善“免陪护”医院建设组织架构,打造“免陪护”管理团队,形成一支由护士和护理员组成的专业、规范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市推广铺开,带动市属医院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应把“免陪护”医院建设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工程,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另外,借鉴福建做法,积极协调省医保部门同步跟进医保政策支持,建立费用保障机制,降低患者负担。我市有职业技术大学、省市卫生学校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人力资源富集。可通过在“免陪护”医院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加强校院合作,加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市“免陪护”医院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哈尔滨日报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