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期,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行动目标,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为竹产业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作出更深入与细化的布局。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宁波作为我国“以竹代塑”转型城市,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竹微丝复合包装材料等技术取得较大突破,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包括竹建材、竹日用品等10余类、上万个品种,成为“以竹代塑”主动作为开辟环保新赛道的缩影,为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写下生动注脚。
一、先进做法
宁波市竹产业的历史悠久,竹山面积大,是重要的乡村产业和生态屏障。据2024年调查,全市共有竹林面积200万多亩,约占全市林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竹林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奉化、余姚、海曙、宁海、象山等区(县、市)是重点竹产区。宁波市的竹产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无论是从竹林培育到竹笋竹材加工,还是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曾走在全国前列,竹产业成为5个全国之最:最大的毛竹、最早的毛竹科学培育基地、最早的毛竹科学培育书、最早的竹林培育科教片、最大的水煮笋加工出口基地,出口最多的年份要占日本水煮笋市场份额的70%以上。
(一)思想重视,将重振竹产业发展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来抓
竹子在宁波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不但面积规模大,而且产区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薄弱的山区,重振竹产业发展,也是山区竹农的愿望所在。鞭笋、冬笋、春笋、毛笋,一年四季各色各样的笋,不仅能够增加竹农收入,也是宁波菜蓝子供应的重要商品。重振竹产业发展,还能给投资者带来新的商机,拉动内需。因此,宁波充分认识重振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加快山区农村跨越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防止返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思路清晰,将竹产业作为一条重要产业链来抓,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鼓励和推动竹山经营权流转,流转给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提升竹林培育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扶持现有企业,引进新的工商资本,发展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促进竹产业上下游的共同提升和发展;开发以弘扬竹文化、发展竹海旅游为重点的竹业第三产业;建立区域性产业联盟,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形成若干个竹企业集群,以提高区域竞争力,争取打造出一条百亿元产值的竹产业链。
(三)政策助力,出台重振竹产业发展的引导措施
在扶持竹林改造提升和竹山的道路、运输轨道、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备)建设;扶持发展竹制品和竹笋加工企业,尤其对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龙头企业要在企业用地和进驻各类园区、技术改造、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竹产业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支持竹山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细化出台了符合财政支持政策、产业科技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协调推进机制一系列引导措施。
二、思考与建议
宁波“以竹代塑”开辟了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秸秆绿色环保产业,也是“以竹代塑”腾笼换鸟思路下的“秸合利用”,其深刻影响着种养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改善,构建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是衡量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践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
(一)实现秸秆资源全过程循环利用
农作物秸秆同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产物,与农作物果实成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半年召开的循环经济常委会上,我们就提出,要将秸秆其变废为宝,重新参与到生产和生活中去,而不是随意废弃,要通过建立闭路循环工艺,将秸秆资源投入某一生产过程,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转化进入下一生产过程,最终将剩余废料返还农田进行下一次循环,整个循环过程将大大实现秸秆资源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二)实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向多级产业链延伸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积极延伸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提高物质单级循环利用率,使循环增值更加显著。虽然单级循环增加输出的成效不是很显著,但是像这样的许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系统的多级循环利用形成的整体效益则非常显著。而且,不只是价值得以循环增值,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人,进而减少生产化肥农药生产资料的投人。同时,使得农业系统内部资源永续利用性增大、环境污染减少,从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
不断加强产学研方面的结合,加强农作物收获、秸秆还田、收集加工及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做到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化进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扩大技术装备的配套服务,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的标准和质量检测的标准,实现装备产品标准化的运作模式;鼓励科研人员下乡为农民普及新技术、新知识,手把手教会农民如何理解新知识、如何运用新技术,真真切切地使农民感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市政协城乡建设资源环境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