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作风建设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提升自贸区发展水平
——市政协解放思想交流研讨会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4-10-21

  摘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重要要求。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作用,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在自贸试验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各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为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实践提供了生动的成功案例。

  一、国内自贸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经验

  立法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授权调整法律适用和地方立法配套为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提供立法遵循。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是我国首部关于自贸区的地方性法规。2022年3月1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正式施行,将新片区在投资体制改革、贸易监管模式、金融开放创新、重大风险防范等方面形成的改革创新成果以法律条文形式固化下来。司法与纠纷解决方面,上海自贸区构建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自2015年以来,率先允许境外知名仲裁及调解机构入驻,吸引包括国际商会仲裁院、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在内的国际领先仲裁机构入驻。

  (二)成都天府中央法务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经验

  此次调研的重点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成都天府中央法务区。法务区于2021年2月5日正式启动运行,旨在打造立足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天府中央法务区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四川省将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探索创新,构建“一心一带多点”空间格局。二是在省级层面强化顶层设计,针对省内及西南地区法律服务需求,对法律服务供给资源进行聚拢,依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天府中央法务区开展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国家税务总局全国首个“精确执法”试点项目等国家政策,“省市区”三级联动并成立三级领导小组。三是全面整合各类法律资源。吸引各类专业法庭、检察院等司法机构,以及公证、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等泛法律市场化机构100多家;形成“一点、五院+、五庭+”格局,覆盖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地方专门法庭的全方位诉讼服务。搭建国际化公共法治创新平台,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事纠纷调解等领域,招引全球头部企业和国际知名法律服务机构入驻。四是通过“平台驱动层”整合法律教育与研究资源,形成国际化公共法治创新平台,通过“政商学研企”协同驱动,聚焦做强“法治文化交易、法治理论研究、涉外法务全链条服务”等功能,培训吸引法律人才。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自贸试验区综合性法律服务中心

  横向整合方面,聚合自贸试验区法庭等司法机构,以及哈尔滨新区公证处、哈尔滨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服务站、律师事务所、高校科研院所等泛法律市场化机构,在哈尔滨片区建立统一、多层次、高聚合的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中心。纵向整合上,依托《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建立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加强与各级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等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的协调配合,探索在诉讼与调解、仲裁、公证等程序安排、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对接,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多元、便捷的纠纷解决服务。积极争取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哈尔滨片区建立涉外审判及法律适用试点,推动在哈尔滨片区建立哈尔滨破产法庭、哈尔滨金融法院、哈尔滨知识产权法庭等。内外整合方面,依托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中心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为外国企业和公民提供法律服务,也为海外中国企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走出国门,把法律服务延伸到境外或国外的中国企业和公民,形成“法律服务+产业链”的全方位服务模式。

  (二)探索构建对俄商事调解机制

  目前我国针对国际商事纠纷已建立了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平台,并在上海、广东、海南等自贸试验区、港取得明显成果。2024年《中俄联合声明》提出继续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并“计划完善”中俄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为推动双方的国际商事调解互认提供了契机。哈尔滨片区作为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应结合我国“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成果与《新加坡调解公约》的相关内容,依托自贸试验区综合法律服务机构,充分落实《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中调整法律法规适用和发展国际调解的规定,加大力度引入国际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提升国际商事调解水平,推动地方立法,明确对俄商事调解的范围、完善对俄商事调解协议的执行效力,形成哈尔滨片区和哈尔滨市对俄商事调解的针对性、先进性、标识性机制,为促进对俄贸易、促进向北开放提供更为便捷的制度保障。

  (三)加大高层次法律人才引进力度

  制定实施针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策,提供包括落户、子女教育、住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方面的支持。针对哈尔滨“人才新政30条”未惠及律师事务所的缺点,及时推动修改完善省、市人才政策,落实对法律专业人才的补助。对引进的领军型、拔尖型和急需型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优秀律师人才库,并通过推荐平台定期推送优秀法律服务人才,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加强法律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建立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法律实务培训,提高法律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提供法律实务部门的实习机会,增加实习实践机会,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导向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执行《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在哈尔滨片区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便利化、专业化服务,支持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依法设立办事机构开展业务。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知识产权侵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平台,加强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加大侵权行为查处力度。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为自贸区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试点,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能力。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