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上海市高度重视会展经济发展,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鲜明地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会展之都的任务。自2015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建成运营以来,上海市积极构建会展“大平台”“大流通”“大市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使会展经济成为上海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的重要“加速器”。
一、基本情况:
会展经济能够带来大量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出台了《上海市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优化会展经济发展生态圈,推动会展业快速健康发展,已建成专业场馆近百万平方米,居世界主要会展城市之首。2023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681场,总面积1732.67万平方米,规模居于世界前列。
(一)立足大局,高水平服务国家战略。一是打造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新引擎。上海市充分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做精做优做强“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提升境内外专业采购商规模。二是搭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载体。坚持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国家战略为牵引,努力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辐射带动更强的重要会展载体。三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支持本市会展企业在长三角城市举办系列展会活动,依托长三角会展联盟、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加强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品牌培育、文旅宣推,促进会展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二)提升能级,增强配置全球资源功能。一是加强会展联合招商。建立由市、区两级行业主管促进部门、展览场馆、会展服务单位组成的“四位一体”会展招商机制,主动为会展举办单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引入高水平会展企业和会展项目。二是引进国际知名会展市场主体。积极开展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组织的合作,集聚高端会展上下游企业,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和高端国际会议落户上海。三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鼓励本市会展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发展,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产业联合经营,采取国内外合作、收购兼并等模式增强组展实力。四是打造展览场馆新优势。支持展览场馆加强合作,在档期信息共享、行业联合推广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五是推动会展项目品牌做精做强。积极支持中国品牌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国家级重点展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辐射能力。积极培育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专业展会。
(三)优化布局,构建会展经济新生态。一是加快完善会展产业链布局。充分用好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展览场馆资源,形成具有显著带动效应和引领功能的会展全产业链,打造会展经济发展高地。二是发挥浦东会展经济示范引领功能。集聚更多国际优质会展机构和项目,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会展经济国际化发展。三是加快会展线下线上融合发展。提升以云上会展为主的线上会展平台服务能级,打造一批云上会展品牌项目。增强品牌展会的线下功能和数字化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带动力强、知名度高的双线展会。
(四)融合赋能,放大会展经济综合带动效应。一是推动会展与产业深度融合。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发挥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展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科技创新功能和产业引领功能,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业化品牌展会。二是加强会商旅文体联动。深化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等优质展会和上海“五五购物节”、上海时装周等重要节庆活动的合作互动,促进展览、会议、旅游、文化、体育等各产业间的联动发展。三是释放消费活力。支持举办各类首发、首秀、首展活动,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增强会展与商业综合体、电商平台等融合发展,集聚品牌资源、提升产业能级、引领消费潮流。
(五)集成创新,构建会展经济营商环境高地。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制定《上海市会展业条例》,优化会展“一网通办”建设,完善高效便捷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纠纷解决机制,提升展品、人员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二是优化政策扶持体系。统筹用好国家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市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引进国际知名展会、知名会展企业,培育与本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专业展会,支持本市企业赴境外参展办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形成会展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会展人才在户籍和居住证办理、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优化本市高等院校会展经济相关学科设置,培养高端复合型会展人才。
二、经验启示
哈尔滨作为东北亚贸易城市之一,从20世纪初就成为东北亚的物资集散基地,曾在我国率先举办了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洽谈会。经过多年的培育,以“哈洽会”“冰洽会”等为代表的会展活动已具有相当影响,为我市经济发展汇聚了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带动了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借鉴上海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市会展经济快速发展,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会展之城。
(一)制定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规范会展活动管理。围绕加快我市会展经济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编制《哈尔滨市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或《哈尔滨市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出台《哈尔滨市会展业管理办法》,从地方性法规层面规范会展活动,促进我市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打造精品展会。目前,我市唯一可举办大中型展会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即将改造成为亚冬会赛事场馆,不再具备办展功能。在建中的哈尔滨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市未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硬件保障,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但期间因建设单位资金压力较大,搁置至今。因此,应积极协调推进哈尔滨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加快会展场馆投入使用。同时,借助哈尔滨世界欢乐城、哈尔滨华南城、哈尔滨西城红场、哈尔滨海宁皮革城等商业综合体,探索引进、培养高端展会、精品展会新途径,积极打造高品质、高科技、高水平、小而精的专业性展会。
(三)培育壮大会展主体,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和培育实力强、竞争力大的专业企业集团。以引进落地、兼并重组等形式,推动大企业进入会展行业,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支持会展企业上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创新引领”的原则,引导中小会展企业专业化、规范化办展办会,鼓励中小会展企业采取合并、合作、众筹等方式,联合举办与本市重点发展产业相关的会展活动,争创知名会展品牌。
(四)推动展产融合发展,形成“ 会展+”优势叠加。发挥会展业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聚焦我市“4567”现代产业体系和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由产业链牵头部门主导、市场运作,培育或引进会展项目,促进产业会展全链式发展。主动对接外省市和发达地区会展资源,承接区域协调发展相关会展活动,深化区域交流和产业合作。深度挖掘本土会展业潜力,积极打造“会展+科技”“会展+旅游”“会展+农业”等模式,促进会展业与其他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相互赋能的发展格局。
(五)线上线下办展相融合,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大力推动传统展会项目数字化转型,支持专业展会主办机构将线下品牌展会项目开通线上展览,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有效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办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搭建”“绿色展出”“绿色处理”“绿色服务”,支持绿色会展技术创新,推行“简约化、模块化、低碳化、安全化”的环保展台,加强展会物料回收循环利用。
(六)优化会展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会展业发展新生态。建立会展业诚信体系,对会展企业服务质量信誉等级进行评定,简化优化会展奖励资金申请审批流程,惩处通过弄虚作假方式骗取会展奖励资金行为。建立会展行业标准体系,支持会展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展会设计搭建标准、经贸类专业展览会“四化”(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标准,推进会议型宾馆酒店评定工作,开展品牌展会影响力评估标准等,规范市场行为。建立会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不断完善中英俄版“哈尔滨会展官网”和“哈尔滨市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发智慧展会系统,搭建永不落幕的展会平台。设立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并向重点会展项目倾斜。加强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建立行业人才培育体系和信息库,支持行业协会和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联合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