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市政协十四届十一次常委会书面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24-08-06

  黑龙江图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民革哈尔滨市委员会

  建言献策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有机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在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废弃物,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能够解决废弃物处理难题,还能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一、存在问题

  (一)农业循环产业链条缺失,投资基础薄弱。我市还处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缺乏专门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部门。循环农业发展存在资金结构不合理、总量相对匮乏、有效资金供给不充足等问题。不同于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信息闭塞、资金缺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户个体,而循环农业本身具有投资风险大、循环周期长的特点,农户筹集资金难以满足循环农业发展需要,使得循环农业投资基础薄弱,制约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

  (二)技术研发推广力度不够,新技术应用慢。我市现有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需要,已有的循环产业技术推广也较为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推广体系。由于掌握新技术需要时间精力并承担风险,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缺少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部分技术虽效果好但成本较高、见效较慢,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注资,限制了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三)畜禽粪污收集相对困难,秸秆回收较难。农民对秸秆的价值认识不足,直接露天焚烧或随意丢弃导致秸秆回收、储藏、运输难度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运行不畅,无任何粪污贮存设施的养殖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绝大部分养殖散户无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缺少专业粪污收集处理设备,总体粪污收集和处理效率低。

  (四)有机肥受市场制约较大,宣传力度不够。我市有机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机肥在肥料市场中占比较小,无法起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有机肥投入成本较高、见效较慢、且需要专业设备撒放,农业生产“重化肥、轻有机肥”问题突出,有机农业种植面积有限,养殖与种植分离,有机肥产品销售不畅。

  二、对策建议

  (一)促进产业依存共生,延伸农业循环产业链条。通过相关部门引导,完善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围绕主导产品,进行产业链延伸,建立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循环产业链条。将农林牧副渔充分结合,使农业废弃物和原料交互使用,形成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循环产业模式。大农业还可以和工业、服务业充分结合,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让农业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改变我市单一的融资结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筹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投资。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加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利用绿色金融、生态农业、减污降碳等补贴支持农牧业企业创建生态农牧业产品,推动相关优惠政策落实落地。

  (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用科技创新建立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让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秸秆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牲畜排泄物等畜牧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配合农业技术推广,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四)构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完善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将农户、企业、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建立高校—企业—推广人员—农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模式。企业联合高校进行研发,政府提出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为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的建立提供政策、财政支持,制定出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撑循环农业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建立专门的循环农业技术应用与研究开发基金,支持再利用技术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研究,促进我市循环产业链的形成。

  (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督促产污企业主动治污。制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标准,保证真正的生态有机肥施用,满足生态农业生产的需要,真正实现增肥和减污降碳的目标。将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纳入“碳中和、碳交易”绿碳交易目录,实现有机质全源回田目标,真正实现黑土地保护。

  (六)帮助秸秆回收还田,加强本土有机肥宣传力度。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实现秸秆离田,有机肥还田和整地一条龙服务。采用“以疏为主,以禁为辅,疏禁结合”的方式,实施奖惩机制,加大补偿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还田水平,增加农业废弃物的资源附加值。

  来源:市政协十四届十一次常委会书面发言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