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预制菜行业发展的建议——民建哈尔滨市委员会
建言献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预制菜产业带来了蓬勃商机。预制菜产业不仅是迎合新消费需求的“生意经”,也是促进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是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哈尔滨现有规模以上涉及预制菜产品的企业61家,销售额80亿元,销售额约占全国1/50。哈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黑土地资源,预制菜原料产量和品类丰富、市场潜力大,但同时也存在预制菜产业发展慢、标准化程度低、食品安全及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亟需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补齐短板,为本地预制菜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为此建议:
一、完善行业顶层设计,构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着眼高标准引领高品质预制菜发展,加快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预制菜产业园、中央厨房建设指南、预制菜冷链物流运输要求以及预制菜分类基础标准、品质评价检测标准等基础通用细则,推进全链条可追溯的标准体系。加强预制菜行业质量安全监管,引导企业步入科学管理和标准化轨道。积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抽检,坚决打击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真正让健康美味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二、重视市场主体培育,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
尽快编制预制菜发展规划,加强全产业链布局,建立市级优质预制菜企业培育库,重点发展一批示范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按照“整体谋划、分区布局、产业鲜明”的总体要求,推动预制菜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分行业、分区块集聚发展。在招商、用工、能源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形成预制菜产业集群效应,聚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实现全产业链大数据统一归集,促进企业科学合理化经营。重点组织仓储冷链物流公司与预制菜生产企业进行对接,完善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基地建设,打造集低温加工、仓储保险、冷链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建设绿色优质原料基地,形成预制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闭环供应模式。
三、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引领餐饮文化新风尚
发挥我市在绿色农业领域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东北特色产品品牌,丰富预制菜品类。将预制菜企业及产品引入各类线上平台,让预制菜成为消费新亮点。引导预制菜企业融入新零售市场,设立预制菜专柜,实现多渠道布局。充分发挥我市对俄、日等国出口区位优势,鼓励预制菜企业到境外建立加工基地,拓展国际市场。针对多元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多样的消费体验,通过设计节日伴手礼、配合夜经济和露营等风潮打造预制菜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全市各媒体平台开设“预制菜宣传”专栏,营造预制菜饮食文化的浓厚氛围,把绿色有机预制菜打造成我市的新名片,提升“黑土优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打造科技服务平台,构建预制菜产学研合作机制
发挥在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重点围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高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借助行业协会力量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相关职业(工种)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评价,每年评选一批行业带头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保障企业稳定人才输入。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筑牢产业发展“金融后盾”
应将预制菜产业纳入本级财政支持范围,统筹安排涉农资金;集合国资、民资双重支持设立产业基金,开展投资布局;创新金融信贷服务,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对预制菜企业首贷和信用贷额度,并开发相关金融专项产品,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成本;组织保险机构与预制菜企业良好对接,推出一批覆盖预制菜产业全流程的保险险种,实现对预制菜产业的风险保障。
来源: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书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