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同志1917年10月25日出生,原名姜士元,曾用名陈雨田,笔名老泉山人,籍贯黑龙江省桦川县。1933年在学校参加抗日活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至1938年3月任佳木斯市地下党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市委书记。1938年3月至1942年5月任东北抗联第六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六军二师政治部负责人、游击队队长。1938年7月派往第一批西征部队做政治工作,后又派任北征部队第一支队政委。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任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三营六连副连长、一营党支部宣传委员、政治教员。1945年9月至1952年8月任苏联红军绥化卫戍区副司令员、绥化中心县委书记,龙南纵队政委,黑龙江警卫一旅政委,龙南专署专员,西满三地委副书记兼三分区副政委,黑龙江省委秘书长。1952年8月至1954年8月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政府副主席、主席。1954年8月至1966年8月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基建部部长、省委工业部部长、副省长兼经委主任、计委主任、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5年8月参加哈尔滨轴承厂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任党支部副书记。1977年6月任黑龙江省建委主任、党委书记。1977年12月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9年12月任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长。1982年8月任省委副书记、省长。1985年5月任中共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88年离休。2006年12月5日在哈尔滨逝世。
陈雷同志是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一、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第五、六、七届党代会代表,第三、五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
1917年10月25日,陈雷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一个风景秀美的小乡村。陈雷小时候,祖父告诉他:“我们家是从山东登州福山县逃荒,一路向北,走到了黑龙江桦川县安业区东火龙沟万宝山屯,才算定居下来。”陈雷的记忆力超强,回忆起童年,他有这样的描述:我的家乡是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群山之上是茂密的森林。夏季青山如画,条条小溪流水潺潺,向北汇入奔腾滚滚的松花江中。冬季大雪漫山獐狍野鹿,东奔西驰。乡里人赶着马拉的爬犁上山伐木、打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难怪闯关东的人都说这地方好。
但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大好山河易主人,处处干戈断路人”(摘自陈雷诗词选),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那时,刚满15岁的陈雷在佳木斯桦川中学读书,就参加了张耕野老师(中共地下党员、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家里组织的读书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2月在白色恐怖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天,陈雷陪同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在佳木斯巡视党的地下工作,并派人把他安全送到鹤岗。1937年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陈雷为佳木斯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佳木斯为中心的松花江下游一带,游击队和各种群众组织的抗日活动,频频打击日伪军,大有使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
1938年春,日伪统治者在下江地区(汤原、依兰、桦川、富锦、勃利等地),突然实行疯狂大搜捕,制造了震惊黑龙江的“3·15事件”,企图一网打尽我党地下组织。陈雷回忆说,“那一天桦川中学门口来了好几辆日伪军警的汽车,一下子抓走了十几个进步教师和学生。下半夜,我偷偷溜回家时吓了我父母一跳,才知警察、特务来过我们家搜查,盘问我的去向。”第二天清早,他趁着朦胧晨雾,逃离了佳木斯,几经周折,来到位于依兰县巴浪河上游的山上抗联密营,见到了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兼六军政委张寿篯(后改名为李兆麟),还有省委负责人张兰生、冯仲云等,向他们汇报了佳木斯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随后,省委领导通知陈雷:“你到六军工作,跟随张政委去,担任六军组织科长。”
从此,陈雷结束了佳木斯四年地下党组织工作,凭着他的政治组织经验和文化才干,先后在张寿篯、赵尚志身边从事部队宣传组织工作,历任六军二师政治部主任等职。由于当时极其复杂多变、主客观斗争环境影响,赵尚志被错误开除党籍,受此牵连陈雷也被开除了党籍。但陈雷忍着极大委屈,身负严重的政治包袱,继续跟随张寿篯率领的抗日联军南征北战,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对党的赤胆忠心。有一件小事,他始终不忘:那是在东北抗联最艰苦的冬季,战士们冒着零下40多度严寒,在深山丛林中,从厚厚积雪下层扒些草根充饥。有一次,一个战士在积雪覆盖中发现了一张尚未腐烂的马皮,大家喜出望外,用火烤掉毛鬃,煮了一大锅,分割成小块,分而食之。张寿篯政委见陈雷饿的瘦骨嶙嶙,偷偷多分了他一块,自己少吃一块。这一块小马皮,在陈雷心中留下一片暖意。
1941年5月,张寿篯委派陈雷以总指挥部宣传科长的身份,到抗联第三支队去负责政治工作。在支队长王明贵,参谋长王钧率领下,这支灵活机动的骑兵部队英勇善战,打了许多胜仗,是抗日联军的主力部队之一。王明贵、王钧与陈雷是老战友,三人一见面,三双手就紧紧握在一起,高兴得几乎要欢呼起来。当天晚上,他们三人召集全体指战员,进行夏秋季战斗动员:要继续坚持黑嫩平原和兴安岭地区的游击战争,扰乱敌人后方,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在关内的抗战。这个夏天,在他们三人指挥下,先是端了日本侵略者在嫩江北部开采的罕达气金矿的老窝,一举击毙负隅顽抗的日本鬼子,40多名矿警伪军缴械投降。陈雷召集全体矿工演讲,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殖民统治罪行,号召群众支援抗日斗争,加入抗联队伍。随后,这支骑兵队伍稍事休整,乘胜摧毁了日本设在兴安岭格尼河山里的林业所和采伐储存处的益昌公司、怡和公司。这三个战斗胜利之后已到了冬季,他们乘上马爬犁,满载粮食、被服、弹药等战利品挥戈东进,纵横驰骋于呼玛金沟的山岭矿区,展开了一场横扫呼玛河一带金矿的战役。
三支队沿呼玛河东下,连续进攻和破坏多处日伪金矿,均未遭到敌人强烈抵抗。胜利冲淡了应有的警惕性。这时日本鬼子与其率领的少数民族“讨伐队”已偷偷隐蔽在库楚河附近的山谷里,对三支队设下了三面埋伏。当埋伏在北面山峰的敌人突然响起密集枪声,战士们放在山口草地上的战马刹那间全部惊逃失散,冲出山口奔向库楚河大草甸子。敌人火力很猛,陈雷负伤了,子弹打中他的右手腕,动脉被打断,鲜血直喷。陈雷立即用左手指掐住伤口,用纱布缠上,血总算止住了。就在这时,敌人的子弹,打在陈雷的后颈部,险些未击中头颅的致命处。王明贵赶紧挟着他向南山坡转移,在一棵大树下隐蔽。在王明贵的指挥下,战士们顽强打退了敌人数次冲锋,敌人始终未能冲下山来。
这次残酷的战斗一直打到日落天黑。为了保存力量,王明贵与陈雷商量必须立即突围。在突围过程中,王明贵率领20多人曾三次与敌人遭遇,最后终于到了呼玛县黑龙江边,在此过江进入苏联境内。这时的三支队仅有十一人幸存。陈雷住进苏军远东红军陆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给他做手术的苏联少校外科医生,拿着取出的弹头对他说:“送给你留个纪念吧!”就是这粒弹头,陈雷一直保存了许多年,直到“文革”抄家丢失了。
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东北抗日联军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后由于与党中央失去联络,周保中、张寿篯等人决定,将东北抗联主力部队撤入苏联境内,采取派遣小部队跨境对日作战的方式。1942年春,陈雷从医院返回部队,迎接他的是一个好消息,部队党委根据北满省委的建议,恢复了他的党籍。不几天,张寿篯找他谈话,派他到伯力学习,由一位苏联教师面对面辅导政治理论,即中文版的马克思、列宁著作。对他来说,这是参加革命后第一次进这种特殊党校进修。
四个月后,陈雷回到部队驻地时,抗联野营部队已整编为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又称国际旅),周保中任少校旅长,张寿篯任少校政委。陈雷被任命为“北黑线”侦察分队长、旅政治部党委秘书兼一营政治教员(少尉)。那时在国际旅的政治宣传工作中,有两个人使大家受益匪浅。一个是冯仲云,他原是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有英语基础,学起俄语也很快。他每天把苏联的《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三大报上的有关战争的消息、文章集中翻译过来,加以编撰,然后向各连营的政治教导员讲解,再由这些政治教导员去向战士们讲授。冯仲云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感染着大家,称冯仲云是政治教育的“大老师”。另一位“大老师”是刘亚楼(当时名为王松),他那时在苏联远东红军政治部工作,少校军衔,经常到八十八旅作形势报告,给指战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5年,欧洲战场的胜利影响到东方战场出现了大逆转。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158万苏军进攻日本关东军,不到一个月的战斗中击毙日军8.3万人,俘虏日军60万人。八十八旅配合苏联红军立下赫赫战功,因为发至苏军一线作战队伍连以上军官手中每人一册的,是由他们提供的日军在边境线上防御工事地图和各种情报。苏联远东军总司令阿巴纳申克大将曾对周保中旅长说:“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情报,佩服中国的英雄们。”
日本投降后,八十八旅配合苏军迅速占领东北57座重点城镇,收缴日伪军武器装备,消灭日伪残余势力。1945年9月中旬,由彭真、陈云、伍修权等人组成的东北局到达沈阳后,首先听取了周保中等同志的汇报,标志着东北抗联与党中央接上了关系。不久,党中央从延安派来大批干部先后到达东北各地。王鹤寿、范式人、叶长庚、赵德尊等到达北安,组建了中共黑龙江省工委(后改为黑龙江省委),决定成立几个中心县委。陈雷任绥化中心县委书记兼省人民自卫军龙南纵队政委,负责绥化、庆安、铁力、望奎等县工作。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干净利落的除掉了绥化城里与土匪勾结干尽坏事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常八爷”,震动了整个县城,群众拍手称快。但这个行动事先没有通报苏军驻绥化卫戍司令部司令道尔任科夫上校(因常八爷私通苏军翻译官,怕走漏风声),他大发雷霆,翻脸声言要赶县委干部出城。陈雷连夜赶到哈尔滨向李兆麟汇报,李兆麟带着陈雷向苏军少将懦拉夫列夫反映上述情况。三天后,苏军就把绥化那个代司令撤职押走了。
1945年11月,陈云从沈阳来到哈尔滨,主持中共北满分局工作,亲自指挥剿匪、土改、支援前线,为的是把北满建设成为全东北大后方和最巩固的根据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全境解放,大批干部随军南下。中共黑龙江省委从北安迁至齐齐哈尔,张启龙任省委书记,赵德尊任副书记,陈雷任省委秘书长兼省工会主席、团省委书记。他经常回忆这段朝气蓬勃的日子:“那时,省委机关的同志,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都保持着我们党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省委只有一辆吉普车,给书记和副书记轮流使用,其他同志都是步行上班,下乡时背上行李就走。同志们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人为待遇高低争吵闹情绪。大家一心一意为革命工作,为建立新中国做贡献。同志们以艰苦为荣,以贪图享乐为耻。那种精神风貌,每逢回忆起来都让我感慨不已!”
1949年7月下旬,全国总工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东北地区出席会议的代表在东北总工会主席宋平带领下,乘火车到北平,住在西单大街路西一条小胡同里的花园饭店。会议由李立三(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组织学习和讨论。8月初的一天,会议通知与会代表下午3点集合,坐上一辆大汽车,送到北京饭店,安排在一个大餐厅等候。傍晚时分,进来了十几名警卫人员,不大工夫,中央领导同志来了,啊!原来是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李富春等同志,大厅里立即响起热烈掌声。
毛主席身材魁梧,大步走来,刘少奇、周恩来等紧跟在后。毛主席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陈雷第一次见到伟大领袖,回想抗日战争艰苦的年代里,东北抗联与中央失去联系,无时无刻不想念延安、想念党中央,想念毛主席!今天终于见到了毛主席,见到了党中央这么多领导同志,离得这么近,看得这么真切,他心情无比激动。
李立三同志举着酒杯站起来说:今天,工会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看望大家。让我们为中央领导同志的健康,为会议的成功,干杯!会场顿时活跃起来,一些曾在延安工作过的同志都到毛主席这一桌去敬酒。周恩来更是活跃,到各桌去看望会议代表。陈雷恰好坐在毛主席身后一排桌子。大连市工会主席沈策用手捅捅他说:”走,咱也给毛主席敬酒去!“于是他俩便走到毛主席跟前,恭敬地敬上一杯酒说:“祝毛主席身体健康!”毛主席高兴地同他们握手,说:“谢谢你们!”此后,陈雷多次赴北京开会,多次见到毛主席,聆听毛主席的讲话。
建国后,陈雷于1952年8月至1954年8月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政府副主席、主席,1954年8月,根据中央决定,黑龙江省、松江省两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陈雷任省委常委、基建工业部长,1958年到省政府任副省长,直到1966年8月。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陈雷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像一匹驰骋塞北的战马,又一次踏遍了黑龙江的土地。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助156个项目中有22个项目落户黑龙江,他深入到这些骨干企业的建设工地一线指挥。闻名全国工业战线几十年的先进典型——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是他最早发现培育起来的。1958年3月,他带领工作组到国营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等企业蹲点,集聚大家智慧,总结出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和业务改革的经验(简称“两参一改”经验),上报省委,省委高度重视,呈报中央,得到了毛主席肯定,在全国推广。使他最难忘的,还是全力支援大庆油田建设的一幕幕往事。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黑龙江省委全力以赴支援大庆石油会战,在1959年9月就已经开始了,省委决定成立支援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用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话说:“把这个领导机构作为支援大庆石油工业基地的政治部和后勤部。”省委常务书记强晓初任组长,陈雷和吕其恩(哈尔滨市长)、于杰(嫩江地区专员)任副组长。在茫茫荒原上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谈何容易。筑路、盖房、电力供应、工业用水、物资运输、安置转业官兵,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必须又好又快去落实。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处于困难时期,粮食不足直接影响几万人的大会战。省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并提出:就全国而言,粮食虽缺,但石油更缺。宁可我们自己挨饿,也要解决石油工人的吃饭问题。就这样,黑龙江人紧衣缩食,从省委做起限粮节餐,省市直属机关食堂里一度全是高粱米饭、酱油汤,把省下来的面粉、蔬菜运往大庆。陈雷还有一个建议,化作了感人镜头:西伯利亚寒流袭入松嫩平原,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从四川、陕西、新疆等地云集大庆的石油大军,一下火车,在安达、萨尔图车站搭起的休息大棚里,每人先喝上一碗热面汤,吃上两个热面包,再奔赴各自工作岗位。陈雷作为省委支援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协调全省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陈雷是黑龙江省第一批被打倒的“走资派”,1966年10月关进省公安厅监狱,随后不久他的夫人李敏(时任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党委书记)也被关进同一个监狱,却不能见面。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他获得了解放,到省建委当主任,1977年12月担任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79年任省长。那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杨易辰、李力安、陈雷等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切地问陈雷年龄,陈雷回答62岁了,邓小平不由说道:“有点可惜喽。”
陈雷并不觉得自己已到暮年。他常说一句话“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追回来”。他1979年12月至1985年5月当省长期间,坚持咬住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一抓到底。他一手抓国家重点工程,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当时在全国率先开工的同类工程,唯有大庆)进展,一个月至少与省建委、计委的同志跑一趟大庆,检查督办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艺管线、铁路公路、引进设备、投资完成等实际情况。1982年6月21日,陈雷向省委常委会汇报后,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了《检查大庆乙烯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好评。
另一方面,抓的是以糖、乳、涤纶、亚麻为重点的地方工业项目,改变黑龙江省“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弊端。1984年11月4日,陈雷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荣毅仁视察黑龙江兰西亚麻纺织工业联合公司,非常兴奋地说,“这个企业是我省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作的第一个大项目,是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发展资源优势经济的重大成果,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个项目的本身。”30多年过去了,兰西已成为闻名全国行业的亚麻之城。
1986年,已卸任省长职务的陈雷,应邀出席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合龙现场并讲话。他的讲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建设者:“在松花江上建设一座现代化公路桥梁,是全省3700万人民多少年来的心愿,你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胜了三年三次大洪水,在高寒地区创造了冬季施工的新经验,坚持科学建桥,高速建桥,安全建桥,创造了提前合龙的全优工程,为美丽的哈尔滨增添了壮丽的一景。”现场不少人落泪了,老省长也落泪了。工程总指挥、省交通厅主要负责人卢景泰告诉记者:这是陈省长亲自抓的重点工程,几十次来工地现场指导,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奋斗。大桥通车那天,桥头上立起的陈雷书写的牌匾“松花江公路大桥”七个大字遒劲夺目。这个大桥成为哈尔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快速发展的标志之一。
陈雷一生挚爱书法和诗词。早在198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陈雷诗抄《露营集》。待到1989年8月再次修订发行时,引起广大读者关注。著名文学评论家毛大凤、贾非、季夫等人评论说,这是一曲火焰般燃烧着的爱国主义激情战歌,是一部纵观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史诗。《露营集》择辑了百余篇旧体诗,以七言四句的《九月》开篇“北国天低蔽战云,鸱鸮号叫泣烟尘”,一直写到抗战胜利“胜败似须逢九月,艰难奋斗十四春”。书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与重大战役约40次以上,有讴歌抗日将领的长诗《赵尚志将军之歌》,也有描绘老交通员的《老乾姜之歌》:“搭座帽儿山,自在路云天,一见老头子,山河亦腾欢。”有以白描直朴的手法炼成的佳句,如《从军行》云:“人赏苍穹阔,马驰古道荒。国人同命运,异地亦家乡。”又如《关山秋月》:“松谷水潺潺,群峰争摩天。溪流径自去,征人不知还。”更有经历了战斗过后以丰富的感受追忆的全过程,如《库楚河突围》,开头写道:“日淡影近午,天晴雪凄迷。汗水湿衣衬,冰雪上眉须。”接着写:“烽火鏖战日,何以暮来迟。几番冲杀过,战友亦见稀。”“敌踏雪吱叫,又传几声镝。手握枪支紧,射击待近夷。”末段写:“挥泪别亡友,复仇当可期。轻出西林外,又遭敌狙击。”这种战斗场面的诗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这些血与火铸的诗句,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那场浴血奋战的惨烈斗争,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它只能出自老一辈革命家的手笔。从这种意义上讲,陈雷以蔚然磅礴之势和乐观主义情操,以旧体诗形式再现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斗争画面,把东北抗战的史诗和抗联队伍的神韵烙印到了自己生命之中。正是他在战争年代的积累和辛勤创作,以其“雄豪悲壮,真淳自然”的艺术价值,填补了这个时期东北诗词文学的空白。应当说,这是留给后代具有史料性的艺术珍品和文学财富。
1988年6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为陈雷出版一册诗书合璧的作品选,作品以陈雷自书抗联时期的诗篇为主,笔墨交融,笔随意行,不但振颤着诗的亢奋豪迈节律,而且蕴含着书法的恢宏大度、嵬然磅礴。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为本卷题写书名,著名诗人臧克家亦欣然命笔,题句赞道:“笔底春雷动地来。”
陈雷与谷牧(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老朋友,曾在一起谈诗论艺。谷牧亲贺《陈雷自书诗词选》出版问世,抽暇为此书作序。在序中写到:“陈雷同志在繁忙的政务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仅吟诗填词,而且还挥毫泼墨,创作了许多书法作品,细观陈书,用笔遒劲有力,仪态端庄潇洒,有凝重浑厚、气势夺人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风格。
1988年末,71岁的陈雷辞去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职务,开始了晚年离休生活。陈雷离休后,仍然关心黑龙江的振兴和发展,仍然尽心尽力为省委、省政府出谋划策,为全省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06年12月初,我再次去看望病危中的陈雷。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轻轻摸着我的手,苍老的眼眶里噙着泪花。也许我知道他想说什么。这位在黑龙江奋斗与奉献了一生的老人,深深爱着这片神奇的故土和善良的人民。可能仍有一件事叫他放心不下。2002年春节,胡锦涛(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黑龙江视察工作期间,特意去哈尔滨市鞍山街11号院看望陈雷、李敏夫妇。言谈之中,86岁的陈雷拿出一封信郑重地交给胡锦涛。这封信的内容是建议党中央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
2006年12月5日,陈雷在哈尔滨辞世,享年89岁。陈雷是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第一、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第五、六、七届党代会代表,第三、五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
这些年,陈雷曾生活过的小院鞍山街11号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年过九旬的李敏,把小院另一位领导同志腾出来的住宅(省里特批)装饰成东北抗联纪念室,几个房间挂满了当年东北抗日联军英雄烈士的画像及事迹,还有李兆麟等人创作的《露营之歌》等革命歌曲。她组织了一支由抗联后代和志愿者组成的抗联宣传小分队,经常深入到农场、县乡和革命老区进行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最醒目的是陈雷生前精心雕刻的几十块石板。他先是在宣纸上写出一幅书法,再用浆糊贴在磨好的黑色石板上,等干后就开凿。那时还没有电动刻刀,只能用锤子和凿子。陈雷和身边工作人员花费了十余年的功夫,直到把小院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雕刻石板,老人家才肯罢休。这些石刻的书法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一锤一凿既展示了他的书法艺术,又生动体现了他那强大坦荡的内心世界。
来源:哈尔滨政协文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