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政协之声】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助推我市打造科技强市、制造强市和质量强市(二)
发布日期:2021-07-26

市政协围绕“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

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整体活力”建言献策

  政协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哈尔滨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底盘,要提高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的发力点理应放在鼓励引导企业产品创新上。7月21日,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二十三次常委会会议,围绕“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 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整体活力”协商建言。会上,部分政协委员、党派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作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就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创新体系、打造中试基地、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智能农机产品创新基地等建言献策。

探索转化新路径重塑竞争新优势

——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付强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缩短;我国把科技创新放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位置,密集出台激励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哈尔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迫切,亟须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应在要素配置、政策扶持、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为创新创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江苏和深圳等地先进经验,推动国家和省市已出台政策有效落地,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径新模式,重塑哈尔滨产业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加快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步伐。

  应充分认清影响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扬长补短、扬长克短”,着力发挥我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优势,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重塑创新发展新生态。作为我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省工研院应充分发挥省校共建体制机制优势,延伸政府和高校职能,整合全省乃至全国各类创新资源,发挥市场要素配置枢纽功能,填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中间地带”。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的“策源地”、“硬科技”产业的“加速器”、对外科技合作的“增长极”,以增量发展带动存量优化,成为我省科技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和推动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运行机制市场化,构建省市校支持省工研院、省工研院支持专业性研发机构(或企业)、专业性研发机构(或企业)支持企业(或产品)、“企业+技术+资本”的运营模式;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商品。打造创新资源汇聚洼地,汇聚政府的政策、空间和数据,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企业的市场和资金等创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以省工研院做载体,探索政府拨研发经费做引导,高校投科技成果做支撑,企业负责产品推市场,金融机构投资跟进的发展模式,通过“拨投联动”,创生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小到大”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从大到强”加速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探索高校科研机构“校内虚体+校外实体”运行模式,依托高校各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校外实体”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落实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构建高校和企业技术供需桥梁,企业提供技术需求,省工研院面向海内外高校院所征集技术解决方案,进行技术供给。

紧握科技创新和人才“密钥”

——东盛金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春阳

  1995年成立以来,黑龙江东盛金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铝合金领域深耕,从国内铝合金添加剂行业的“拓荒者”成长为“领军者”,科技创新和人才即是实现发展的“密钥”。

  科技是推动企业生存和长久发展的唯一动力,只有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才有生命力,企业才有附加值利润。历经27年的产品创新,东盛金材产品已升级了5代,金属含量高达95%。目前,东盛金材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铝合金金属添加剂制造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十大铝业集团的核心供应商。2020年,公司销售额7亿元。

  拥有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科技的进步,应不惜一切代价发现人才并且留住人才。技术的提升取决于人才的素质,东盛金材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着力培养、打造一支有知识、有干劲、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不仅在国内引进高端人才,今年更从欧洲聘请国际顶级专家开发新产品。公司鼓励员工提高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取得职称、资格证的员工给予奖励,并通过校企合作拓宽人才渠道。

  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激活人才。公司建立员工创新激励机制,对提出创新方案、实现降本增效的员工给予降本金额15%的奖励。在知识产权方面,出台《员工专利奖励办法》,形成了全员创新的良好企业氛围。过去5年,公司的核心技术人才实现了零流失。

  敢于科研投入,正确处理好科研投入和营销之间的关系。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公司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连续多年投入营业收入的6%用于产品研发,2020年研发投入4000万元。建立完善公司“黑龙江省铝镁合金添加剂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现有实验室和小试基地2000多平方米,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院校展开合作,为公司技术持续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议完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鼓励产学研合作,进一步降低人才政策准入门槛,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团队高管、技术员工等分梯队优惠政策体系;落实好并加大对单项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奖励,支持企业上市等系列政策,实质性支持企业发展;支持发展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各大银行推出民营企业增信示范项目。

实施“六个一批工程”

引导企业成为产品创新主体

——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员会

  目前,我市产品创新还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企业作为产品创新主体地位的局面还没有形成。在欧美、日本和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企业已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由大型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产品创新体系。

  应引导企业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在我市主导行业和优势产业中遴选一批中型企业和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品创新示范试点;在重点行业支持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实施一批重大产品创新攻关项目,解决一批制约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问题;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助推产品创新自主化;实施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新产品开发,孵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每年培养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敞开招收企业项目博士后,促进创新型技能人才培育,提高产品创新水平。

  应促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建立技术联盟。推动骨干企业以解决产品创新需求为目的,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联盟,重点建设一批企业技术联盟,为产品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实施市、院校合作计划,广泛吸引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依据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新产品开发,加快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重点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引导高校科技资源向中小企业转移,组建一批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引导高校与我市中小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产品创新服务。

  应完善产品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技术交易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加强产品创新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

  应营造有利于产品创新的政策环境,落实省市有关产品创新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大产品创新奖励,完善企业负责人考核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发言人:朱力 凯斯纽荷兰工业(哈尔滨)机械有限公司市场研究部经理)

加快打造中试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员会

  中试基地是创新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促进产品化的重要验证载体。从产品研发到专业量产,如果经过中试平台的检验,就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反复证明,科研—中试—规模生产的过程,是产品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成功模式。应加快打造我市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品创新进程。

  应建立国家级或市级中试服务平台。在哈尔滨新区搭建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中试功能单元,形成覆盖全省的中试技术服务平台,把检测平台、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大物理空间概念的研发、中试、孵化、公共服务大格局。

  应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合作共建中试共享基地。充分利用经开区、高开区和利民开发区企业集聚的优势,引导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依托产业园区,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式的中试共享服务基地。加强开发区在中试放大、成果转化、验证测试等环节的中试服务,开展产前研发、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形成技术研发链。通过整合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和企业中试设施资源,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中试平台,降低产品创新风险,支撑相关产业链良性发展。

  应发展以中试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市场化、企业化中试平台。支持哈电集团、东安动力、哈药集团等以企业为基地,研发中心、科研院校共同参与,以协同、合作、共建等方式组建中试共享平台。在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在中试载体上实现各方利益。抓住国际技术转移机遇,以技术外包合作为启动,寻求全球化的国际合作中试平台。

  应构建技术经理人的产品创新转化体系。依托我市重点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科技开发实体,聚焦“4+4”产业布局,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率先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试基地,加强技术经理人的人才挖掘,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促进“研发——中试——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加快平台技术开发和转化进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关键技术,开发、转化、孵化一批极具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快产业化进程。

  应加大中试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在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分配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的设施齐全、水平一流的中试平台。设立市级中试基地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中试产品的研发、先进仪器设备购置,以及必要的基本建设投资。

  (发言人:苏殿斌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工艺部主任工程师)

推进国家军民融合 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哈尔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推动我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军地资源融合,不仅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也能带动国民经济转型,加快产品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应引导形成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在高新区建设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技术验证和功能示范,开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在公共安全、应急救灾、空中交通管理、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试点;依托哈工大技术与研发优势,围绕低轨卫星激光通信、中继卫星激光通信网、地面激光用户终端,把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应用至军民两用领域;建设卫星激光通信产业园,打造光学、机械、电子学等上下游衔接的卫星激光通信产业链,孵化培育一批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应用产品企业。

  应建立自主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国家级创新中心、军民融合孵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大力构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一批研发平台。依托我市国家级科研院所,搭建面向全国的产学研协作创新平台;推进军民科研合作平台、军民两用技术孵化平台、测试验证平台、成果展示体验平台建设;推进军地科技资源的相互开放,完善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推进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科技中介机构,搭建军民科技合作服务保障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地理信息、卫星导航与卫星通信综合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测试环境及应用推广服务。

  应开发自主创新产品。以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为切入点,支持军地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承担国防和军队重大专项任务的能力,争取实施一批军民统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军队、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公司承担民用重大专项。推动军工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

  应实施军民融合产品创新政策措施。制定军民融合产品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军民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相互转化、科研条件共建共享、科技信息服务及军民标准通用化、非公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等。鼓励银行、券商、创业投资等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贷款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强对“民参军”企业的支持;支持“民参军”企业发行信托计划、企业债券、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直接融资产品;支持“民参军”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设立“民参军”产业投资基金。

打造哈尔滨智能农机产品创新基地

——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员会

  哈尔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拥有大批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内重点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具备建立东北先进、智能农机产品创新基地的禀赋优势。应通过整合先进、智能农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资金链、人才链等资源,根据“一站式、集成化、全链条、全流程”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思路,将哈尔滨打造成为东北亚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智能农机产品创新中心。

  应优化先进、智能农机产品创新“1+N”产业布局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平房区农机产业园,重点扶持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智能农机制造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在哈落户。提高平房区农机产业园的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加大对松花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力度;对园区手机移动信号基站布局进行全面优化;适时开通园区与新疆大街地铁站、云谷生活区之间的摆渡班车,打造“10分钟幸福生活圈”,为先进、智能农机制造企业研发中心吸引与保留人才创造条件。

  应制定先进、智能农机制造企业研发中心“领军企业”培育扶持清单。根据固定资产、就业、纳税等指标设立分档奖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减轻农机制造企业研发中心商务运营负担。对哈尔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多功能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200马力以上)等,在国补基础上,提供市级额外购机补贴。或采取专项作业环节补贴,激发农民购买先进、智能农机积极性,通过市场化方式扶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应打造“龙江智造”先进、智能农机研发企业示范工程。对获得中国农机行业质量奖的先进、智能农机研发企业,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根据经营规模、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社会贡献、增长潜力等指标确定“龙江智造”智能农机研发企业示范名单。

  应支持先进、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流通“三位一体”新模式。建立先进、智能农机产学研多方参与机制。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银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先进、智能农机制造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农机流通协会,共同搭建先进、智能农机制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平台。将先进、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流通“三位一体”新模式作为培育先进、智能农机制造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全力打通并连接不同政策间的“堵点”和“断点”,逐步形成更有竞争力与吸引力的政策框架体系。

  来源:哈尔滨日报 阴祖峰/文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