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政协之声】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助推我市打造科技强市、制造强市和质量强市(一)
发布日期:2021-07-23

市政协围绕“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

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整体活力”建言献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已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对一座城市来讲,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抓创新谋创新的最好方式就是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

  自今年3月起,市政协经济委联合市九三学社,与南岗区、香坊区、五常市、巴彦县政协一道,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对全市产品创新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香坊区、平房区、哈尔滨新区的企业实地考察;听取了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军民融合办、市财政局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召开了关于产品创新的企业、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座谈会。期间,调研组赴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成都、厦门、长沙、杭州等产品创新先进城市调研,学习经验做法和可借鉴的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整体活力》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建议

  应聚焦我市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瞄准智能化、高端化,推进产业数字化,大力培养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的产品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我市成为科技强市、制造强市和质量强市。

  我市产品创新发展现状

  (一)启动实施了有利于产品创新的“雏鹰计划”

  一是宽容失败。对由于技术或市场开发等产品创新活动导致的项目或创业失败,给予免责。二是创新评审方式。采取“以投代评”“以赛代评”的评审方式,对获得风险投资和创新创业大赛奖励的项目直接给予资金支持立项。三是改革项目验收方式。“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条件的企业,免予项目验收。四是严惩失信。对违背承诺和违法违规使用财政科技资金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纳入科研诚信“黑名单”并追究责任。五是催生了哈尔滨俱创燃气轮机公司、哈尔滨天枢问道技术公司等16家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加快微型燃气轮机、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桥梁挠度监测平台等一批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军民融合类科技人员创业活力,加速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

  (二)出台了扶持产品创新的政策措施

  “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奖励5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奖励30万元。对复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标准减半”。对研发投入100万元以上且履行统计填报义务的企业,按照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存量和增量部分给予不同比例补助,补助资金省市(县)各占50%。对通过项目验收,具有较好成长性并有上市意愿的,或有一定还款来源、还款保证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政策性+市场化”股权融资支持,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专利权、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担保支持,给予科技保险保费40-60%最高20万元的补贴,给予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实际投入30%最高100万元和200万元奖补,给予一体化模式和应用类新型研发机构实际投入10%最高1000万元奖补。

  (三)吸引培养了产品创新人才

  出台《2020年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平台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将众创空间、孵化器及在孵化企业引进研究生、博士生等科技人才列入绩效考核中,鼓励孵化机构及在孵化科技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大力培育哈尔滨市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以我市先进技术和“高精尖缺”人才需求为着力点,2020年度引进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德国、美国专业人才23人。

  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研发投入少,产品创新对城市贡献率低

  2020年,我市研发投入(R&D)强度仅为1.81%,厦门、株洲达到3%,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科技型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我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比重只有8%左右,深圳、厦门等已达到30%。

  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5%,高于我国12.7%的水平,但与深圳的65.6%、南京的45.89%、宁波的40.9%和东莞的39%相比,差距较大。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研发人员不足、研发资金紧缺,难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产品创新意识不足。我市企业原创性重大产品创新成果不多,领跑不足10%,并跑30%,其余均落后发达城市。

  (二)“两化”融合度低,工业数字化能力亟待提升

  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动力。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通讯等新技术正在积聚能量,与产业融合形成颠覆性技术,对产品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我市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工业软件在技术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劣势,智能机器人和状态智能感知、诊断、优化决策等与沿海发达城市差距较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的能力亟待提升。

  (三)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整机成套设备与工业基础发展脱节

  工业化前期阶段,我市按照国家部署选择了依靠整机组装、生产为主的发展路径,导致政府和市场“重显轻潜”“重主机轻配套”,没有重视工业基础。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部分机器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关税降低,甚至零关税,同时政府对进口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给予补贴,导致国外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加之沿海地区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大量涌入,我市本土企业研制出的核心零部件缺少市场应用机会,无法实现技术迭代升级,造成哈市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较低。

  (四)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不够,科技与经济融合不足

  共性技术研究是科学原理发现与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是科技与技术结合的纽带。一旦共性技术研究被虚化弱化,基础研究与最终产品之间就会出现“死亡之谷”,产业链与创新链就会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前,我市采用苏联计划经济下的科研分工协作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以企业为龙头,工业部门研究院、所提供关键与核心技术,中科院与高校提高基础支持,几方通力协作完成全链条创新活动。政府需全额承担工作部门费用,负担较重,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后,我市借鉴美日大企业自行研发模式,靠自设研发机构从事中间阶段技术创新,但因企业缺乏科研积累,效果不佳。转制院、所因为生计问题无精力从事共性技术研究,导致科研主体缺位,产品技术转化功能缺失,科技与产业无法有效衔接。而许多南方发达城市很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核心团队,便于产品创新成果转化。

  (五)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主体

  国际上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标准为:低于1%低水平,企业难以生存,不具备竞争力;处于2-3%的中等水平,企业只能走模仿道路;达到4%以上较高水平,则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我市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1%,制造业生产研发弱势企业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少,导致企业还没有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

  一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开展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条件差,设在企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缺乏稳定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制约了基础条件改善和创新能力提升。二是企业产品创新动力后天失调,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缺失,不愿也不敢在高风险的长线研发项目中投入过高。三是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弊端,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导致产品创新绩效被忽视,近年来虽有改观但大多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四是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欠缺,侵权成本过低,追债成本过高,企业核心技术往往由于人员流失而被侵占。五是企业技术人员待遇偏低,企业普遍重生产经营轻科研,技术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限制了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造成我市缺乏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工匠型高技能人才。

  (六)产品创新仍以高校为主,但其作用发挥不够

  高校仍然是我市产品创新的主导力量,但其源头创新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产品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对企业创新能力支撑不足。一是评价标准一刀切,没有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差别,存在基础研究重复急躁,应用研究虚化弱化现象。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对科技成果转化关注度不够,过度强调论文、专利和获奖数量,导致无用成果泛滥、可转化成果不足。三是重短期轻长远,片面追求速度,频繁考核评估,导致高校人员无法潜心研究,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四是重个人轻团队,过分注重个人排名,缺乏团队认可机制,难以实现团队协作和协同创新。五是大学大所创办的企业和研究院尚未发挥出领先作用,缺少清华同方、复旦光华、同济科技等有分量的领军企业。

  增强我市产品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

  1.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用,致力于底层基础共性技术。建议依托哈工大、哈工程、703所等组建市级重大装备产业基础研究院或创新中心,聚焦行业底层共性技术,关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工业软件及质量技术基础等,组织产品上中下游关联的大中小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解决“下游不信任上游,上游找不到应用”的难题。政府给予30%稳定的运行经费支持,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产能规模,潜心从事基础共性技术创新,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

  2.强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大哈电集团、703所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鼓励科学规划其功能定位和机制设计,瞄准技术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着力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关键共性技术的重要提供者。

  3.技术引领,围绕创新链布局全流程、高协同产业链。工程服务是打通研发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央地协同是实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途径。重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快速提高产品创新动力,增强产品创新能力。要注重装备自主化,组建专业化工程服务团队,打造专业化工程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央+地”“央+地+团队”的股权混合模式,不断完善股权激励与退出机制,加速成果转化推广。打造产业链条,确立“长、宽、高”发展模式。其中,“长”是围绕核心主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优新型产业;“宽”是围绕核心主业向关联供应链发展;“高”是围绕核心主业不断迭代创新,推动产业链迈向高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组建重大装备创新研究院,解决成套重大装备短板问题。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建议依托哈电集团、东安动力等大型企业集团组建重大装备创新研究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政策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通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大协作,分领域组建产品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攻关。

  (二)瞄准智能化、高端化,推进产业数字化

  1.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围绕“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推进5G网络普及、光纤改造工程和公共免费WiFi建设,打造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2.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服务等试点示范,开发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

  3.在机械、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

  4.开展网络众包、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全产业链追溯等应用。

  5.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开展创新应用试点,促进哈电集团、哈飞集团与哈工大、哈工程、703所等有机结合,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件、自动化装备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6.统筹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协同发展计划。

  7.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提升产品质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8.以客户为中心,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实施“哈尔滨制造”的品质革命,促进工业全面升级。

  9.鼓励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三)大力培养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1.培养优秀企业家。在具备政治担当、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的基础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家头脑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降低企业家产品创新活动风险。

  2.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和工程师经验的研究员。一是培养具有对某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专注某事物并持续探索发现和验证、独立思考并超常规的思路和见解以及对传统批判质疑精神等科学家素养。二是培养具有工程知识的综合性与多学科性背景、工程实践能力和协调复杂关系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品质与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全球文化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工程师素质。也就是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具有系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刨根问底的执着精神。

  3.“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议加强引导宣传教育,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快推进校企联合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师要有授课领域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学生要在企业做2-3年学徒,政府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技术教育,政府给予平等的生均经费支持;建立终生教育培训机制,提供继续深造机会,提高员工职业技能。

  (四)营造良好的产品创新环境

  1.形成体系化推进机制。一是急需与长远发展兼顾机制。强调应用牵引、问题导向,抓住当前“卡脖子”问题,集中财政资金,央地联动,突破关键技术;同时兼顾长远,推进可持续链式产品创新。二是市场和政府的有效衔接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工业基础领域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三是国防与民用基础融合机制。促进国防和民用工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共同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制定“民参军”“军转民”发展目录,支持专精特冠军企业进入国防工业体系。四是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协调。坚持自主创新和更高水平开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合作能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建设先进而开放的产业体系。

  2.完善产品创新政策环境。一是提高产品创新话语权。发挥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产品创新的中坚作用,吸纳更多企业家参加创新规划、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的谋划和成果评审,建立常态化产品创新咨询制度。二是加大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支持力度。对重大科研、工程、政府采购项目,增大中小企业参与比例;加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深度合作;引导民营企业突出主业,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三是加大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或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哈落地转化,提高产品创新水平。四是健全经营业绩考核机制。推进产品创新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加大技术创新权重,对研发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机制,推动产品创新。五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六是强化统计工作,为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七是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财税支持力度,制定鼓励主机企业采用首批国产关键零部件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税收优惠目录。

  来源:哈尔滨日报 阴祖峰/文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