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背景
我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民房改造、环境整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村容村貌有效改善、垃圾治理成效初显、厕所革命示范推开、污水治理梯次推进。
现状分析
由于后期管理跟不上、缺乏长效机制,美丽的乡村环境不能长久持续巩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环境卫生情况不容乐观。二是缺乏统筹管理和长效机制。三是配套设施薄弱。
核心建议
制定长效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建设规划战略升级。建设宜居生态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应组织区、县(市)及乡镇依据实际,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完善美丽乡村规划体系,组织专家制定有地方特色、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既要层次分明、体系完整,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于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
实施乡村环卫一体化。按照“乡村统筹、资源整合、动态管理、商业运作”的原则,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合、人员的配备、制度的建设和在长效机制方面的不断探索,力争实现乡村环卫一体化广泛开展和正常运行。一是强化宣传,促进村民卫生意识转变。二是完善制度,创新环卫工作管理方法。三是强化基础,确保环卫工作有效开展。四是示范带动,形成环卫工作连线扩面良好局面。
突出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大组织引导力度,发挥村民理事会自治组织作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鼓励和引导建成村建立健全财政补助、市场化运作、村民自建自管等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制定村规民约,约束和引导村民在生活习惯方面转观念、改陋习、树新风;建立奖惩制度和动态督查机制,坚持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以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长效发展。民富村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我市各区、县(市)及乡镇应依据地方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农业、商品粮基地,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及加工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旅游观光及特色的产品等,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村、专业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发展格局;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充分挖掘自然禀赋和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村级集体和农民收入“双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鲜”注入发展动力。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创造“麻江模式”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功经验和示范,建议我市积极借鉴,从而实现农业产业与都市农业、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以及民族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多业态项目化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联动。
来源: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责编: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