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社情民意】关于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12-28

  我市作为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先行试点的重点城市之一,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因此,聚焦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哈尔滨市城市环境改善、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中还存在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够、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治理模式不能满足垃圾分类要求等问题。对此,道里区政协提出如下建议:

  一、多种形式持续宣传,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利用多种媒介宣传,增强公众的思想认同。用最简洁的文字和语言进行宣传,组织志愿者和讲师团进社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分享垃圾分类成功经验;通过编写宣传语和张贴海报的方式,在街道、小区人流量较大的地点推广宣传;在公交站台、地铁车厢、商业广场和公共大型LED电子屏循环播放宣传片,增强传播和宣传效果。注重发挥身边人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和督促邻居、亲朋好友参与垃圾分类,相互影响、互相监督,营造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评选垃圾分类最美家庭、分类达人、优秀物业公司等活动,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二、加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实际需要构建严格分类、精细运作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的完整闭合体系,满足垃圾分类的实际需要。在前端,配备合理数量的分类垃圾桶,优化分类收集点布局,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定期消杀,在餐厨垃圾桶中增加破袋器,解决餐厨垃圾中混有塑料袋的问题。在中端,对垃圾运输车辆升级换代,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尽快建立与垃圾分类产生量相匹配的收运设施体系,通过在收集点引进餐厨垃圾脱水设备,实现源头分类减量,降低垃圾运输成本,减少垃圾处理厂工作压力。在末端,加快不同类型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建设。推进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向焚烧发电模式的转变。

  三、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机制,让专业公司参与垃圾分类全过程,通过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再生资源回收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优化配置,通过实施有效行政管理和及时出台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企业运营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协作平台,探索灵活多样的协作方案,提高精细化垃圾分类管理水平。

  四、强化垃圾分类监管,激发垃圾分类主动性制定相关条例办法,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和应尽的法律义务。建立责任人制度,对居民垃圾分类制定强制性的法律义务规定,明确监管部门权利和义务,防止出现执法无法可依、滥用执法权的情况。推行差别化、具有本地特色的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个人垃圾投放量制定阶梯价格收费标准。培养居民为环境污染付费的意识,激励居民主动实施垃圾分类。施行垃圾分类信用等级制度,将垃圾分类与信用体系挂钩,加大垃圾分类工作监督力度,对不履行垃圾分类义务且屡教不改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实施信用惩戒措施,降低信用评价等级,在财税征信等方面给予适当惩处,倒逼个别群体或个人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如以社区等为单位设置旧物交换信息中心,为一些旧物提供交换或交易的平台,变废为宝,或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进行奖励等。

  五、借鉴成功经验,定时定点垃圾分类与回收日本在垃圾回收桶同时标注分类与回收时间,定时定点垃圾分类与回收,是被公认的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我市也应在每周的特定日进行特定种类的垃圾集中回收,以便对相应种类的垃圾进行循环利用。

  来源:道里区政协 责编: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