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有序开发 让十余万顷林辅黑土成丰收沃土
发布日期:2020-12-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黑土高产丰产,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在东北黑土地中,我市近20万顷林区林辅黑土耕地基本处于初开荒状态,极其肥沃,具有稀缺性和独有性,因此,我市应把林区林辅耕地纳入黑土地重点保护对象,加大保护力度,合理有序开发,让每一寸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87个国有林场(农场)林地总面积88万公顷,其中,林辅耕地(也称林业耕地)约15-20万公顷。同农业耕地相比,我市林辅耕地仅开发十余年,土地黑土层肥厚,土质极其肥沃,土壤墒情好。普通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平均3.5-4%含量,林铺耕地有机质含量高达6-8%。土地生态质量完好,水土资源基本保持原生态,水质、土地无药残肥残污染。林辅耕地区域森林覆盖率高,大部达到90%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旅游度假区一级标准,空气清洁度属于A级“最清洁”。

  目前我市各林场部分林业职工利用林辅耕地,主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特色养殖、森林旅游、林木良种苗木培育、野生树种驯化等产业。林下种植以大榛子、森林大球盖菇、猴头菇、木耳、林下山野菜、林下北药等产业为主,林下特色养殖以森林溜达鸡、森林鸭、森林鹅、森林生态猪、林蛙驯养繁殖等产业为主,森林旅游以打造森林康养体验、林下游乐设施、野外旅宿营地等产业为主,林木良种苗木培育有起色,野生树种驯化工作刚起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市林辅耕地分布及数量缺少完整准确档案记录,尤其缺少质量评估,从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没有建立系统的分级标准。各个林场各自为政,利用林辅耕地发展林下经济,缺少统一规划和指导。

  二是种植业、养殖业缺少技术支撑。林辅耕地基本采用传统技术和方法种植,缺少行业规范指导和监督,生产效率低下,抗病抗害能力弱。

  三是利用林辅耕地开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资金投入不足。林场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政差额补款,仅够维持职工开资及养老、医疗保险,收入较低,林场和职工很难拿出额外资金用于产业发展。

  四是人才缺失成为制约林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由于工资、待遇较低,缺少发展空间,导致人才缺失流失、难以引进青年人才,林辅耕地面临技术无人指导、地无人种的窘境。

  三建议与意见

  一是尽快摸清林辅耕地分布及数量,做到底数清晰准确,为下一步全市科学制定林辅耕地保护开发以及相关的林下经济产业规划、生产决策及招商引资提供准确数据。 二是尽快出台林辅耕地生态保护专项支持政策。对林辅耕地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林下经济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鼓励施用有机肥,限制使用化肥和农药,走可持续生态发展道路,打造出高附加值原生态的林下经济产品。 三是尽快形成高效创新机制。加大对林场林辅耕地项目及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林区发展自身造血功能;制定分配奖励制度,加大薪酬待遇,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四是尽快推进林辅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借鉴其他地区利用林辅耕地发展经验,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龙头企业。建议我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产业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立足我市丰富的林辅耕地等森林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遗迹,引进知名旅游龙头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加快发展森林及林间等自然资源旅游。

  来源: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责编: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