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政协之声】盘活工业遗存 增加主题场馆
发布日期:2020-11-27

盘活工业遗存 增加主题场馆

市政协就提升我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水平建言献策

  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群众基本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如何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公共文化场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当前亟须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通过实地踏查、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朝鲜民族艺术馆三处公共文化场馆的软、硬件环境进行了调研,同时赴外省进行考察,形成《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水平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调研报告。

  现状

  哈市现有公共文化体育场馆2236个

  截至2020年6月,哈尔滨市具有公益属性的公共文化体育等场馆共计2236个。其中,以市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图书馆17个,以市群艺馆、朝艺馆为核心的群众文化馆17个,以音乐厅、大剧院为核心的公共文化展演中心9个,以市青年宫、市少年宫为核心的青少年宫17个,备案在册的公共博物馆46个、美术馆3 个、纪念馆12个,投入使用的公共体育馆26个,全市城区和乡村各类公共文化广场共2089个。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综合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建设2528个。

  症结

  场馆面积严重不足、经费短缺、设备陈旧老化

  近年来,哈尔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存在场馆面积严重不足、经费短缺、设备陈旧老化、缺少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等问题。

  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规定,服务人口在400万至1000万的城市,应当建有建筑面积在3.8万平方米至6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目前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与这一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文化馆建设标准规定,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非遗馆)由于馆舍面积狭小、功能不足和配套设施较差等问题,被列到等级馆之外。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演艺设备陈旧,内部功能空间狭小,开展文化活动会对周边群众日常生活产生噪声影响。

  随着新书价格日益增长,市图书馆购书经费捉襟见肘,难以购买优质特色数字资源,每年采购的纸质图书数量也在逐渐减少。由于新增图书藏量偏低,部分图书馆已无法达到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县级图书馆年新增藏量应达到每百人0.6册以上的标准。群艺馆、朝艺馆同样面临因资金紧缺导致的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

  目前,各区县(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紧缺、专业结构单一,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新老交替出现断层。市群艺馆、市朝艺馆缺少各专业带头人,文化专业人才老龄化问题突出,艺术专业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还有待提高。现有业务人员不能满足指导全市群众文化馆站建设和群众辅导工作需要。

  建议

  盘活工业遗存、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人才规划、搭建文化云平台、增加主题场馆

  委员认为,哈尔滨有着丰厚的工业资源,可以学习借鉴成都、厦门等地做法,应盘活部分工业遗存,充分挖掘现有厂房、仓库和历史建筑,开发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交由专业的文化传媒集团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这样既能节省建设资金,又能保留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持城市独特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委员建议,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将公共服务体系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进程,进一步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创新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模式。

  引用人才是基础,使用人才是关键。委员建议,应制定实施人才队伍规划,加快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现人才、留住人才机制。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采取灵活的用人方式,积极发展和补充公共文化组织和人员。启动文化志愿者服务,鼓励在校大学生、退休干部、教师和文化工作者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建设文化辅导员和文化管理员队伍,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所能承载的服务越来越多。委员建议,应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推进数字场馆、流动场馆建设,建立以市级文化场馆为核心,区县(市)乡一体、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新型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体系。应建立哈尔滨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将文化讲座、戏曲、歌舞等各类文化内容数字化,将全市所有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场馆信息、数字文化资源等内容进行统一汇聚,免费向公众提供。

  委员建议,应找准群众文化需求,建立具有完善配套设施的儿童图书馆、音乐之城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委员认为,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一直与音乐为伴,建设哈尔滨音乐之城博物馆对于留存城市文化记忆、彰显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进哈尔滨音乐之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市共有非遗项目200项。受制于场地的缺失,我市目前没有一处适宜的展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与交流。应建立“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将其打造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展演、交流、合作、保护、利用平台。

  来源:哈尔滨日报

  责编: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