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手机软件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应引起重视
发布日期:2020-01-03

  【社情民意】

  手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手机的使用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不久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个人信息安全再成舆论热点:华住旗下多家酒店品牌疑似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数据涉及约1.23亿条官网注册资料、1.3亿条入住登记身份信息;有“暗网”用户声称手握3亿条顺丰快递客户数据,包括寄收件人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并积极叫卖……

  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采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消费投诉新热点,位居十大投诉榜榜首。不久前,中消协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反映,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如果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必将催生各类诈骗案件,人民群众财产必将受到损失。

  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呈现普遍趋势。例如,部分记账理财App会通过留存消费者的个人网银登录账号、密码等信息,并模仿消费者网银登录的方式,获取账户交易明细等信息。有的App在提供服务时,采取特殊方式来获得用户授权,这本质上仍属“未经同意”。例如,在用户协议中,将“同意”选项设置为较小字体,且已经预先勾选,导致部分消费者在未知情况下进行授权。最突出的问题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获取位置信息和访问联系人权限。例如,像天气预报、手电筒这类功能单一的手机App,在安装协议中也提出要读取通讯录,这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的手机软件在获取用户信息时要坚持‘必要’原则相悖。

  个人信息获取、存储和利用的环节众多,许多信息的传播又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做到切实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公民、信息采集机构、技术人员和有关部门协同共治。因此,建议对手机软件加强监管,为此建议:

  一是工信部制定规范手机App采集信息的相关办法。加大对手机App采集信息的监管,一旦出现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现象要及时关停,限时整改。对屡次整改不力的手机App软件要通过相关部门对其企业负责人约谈后,限期下架软件处理,何时符合规定,何时软件重新上线。二是加大普法力度和相关司法解释工作。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足以保护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侵权行为,要加强司法上的民法保护,在惩戒手段、赔偿问题上落实落细,加强对侵害个人信息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承担赔偿责任。三是手机软件企业内部提高防范能力。就企业管理层面而言,要推动数据防窃密、防篡改、防泄露等安全技术的研发和部署,有效降低不法分子窃密风险。四是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持续形成高压态势,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冯建滨

  来源: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

  责编: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