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背景
食品产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也是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产业。近 5 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占比稳定在12%左右,食品产业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连续 4 年超过10%,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哈市食品产业也呈现出新时代、新需求、新发展的新态势。表现为经济效益逐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支撑力度提升、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和创新发展后劲增强,尤其是一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也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着积极增势,呈现出“农头工尾”“大食品”的发展趋势。但是,与山东、四川和河南等食品产业发达省份相比,我市食品工业发展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短板”:一是生产集中度不高,生产场所简陋,小、弱、散并存的情况导致融资渠道不畅,发展缺乏后劲;二是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没有统一标准,生产方式粗放,生产工艺落后,以粗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占比大;三是品牌价值挖掘不足,传承品牌文化内涵不够,自主品牌壮大速度不快;四是创造能力不足,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食品制造业占比小。
核心建议
建立健全食品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综合考虑结构性布局,扶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食品产业集团,形成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集团公司,例如,涵盖农副产品资源加工类的食品集团,着力培育规上企业,实现产业的做大做强。同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型食品企业集团进行投资。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政府给予适当贴息支持,用好用活金融、财税和发改等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及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问题。加强优化环境和服务食品产业力度,营造推进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软环境。建立健全食品企业创新发展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建设一批原材料基地、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鼓励食品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创立自主品牌,突破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的瓶颈。引入信息化技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新产品开发及市场拓展予以重点支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各食品企业加快营销体制改革,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实体虚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络等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按照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要求,着力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方面予以突破。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形成网格化管理,确保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各媒体平台监管力度,如电视、政府网站、短信平台等及时公示监管信息、抽检信息、处罚信息、警示信息,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和消费各环节准入关。
来源:《哈尔滨政协》作者:市政协委员 王哲
责编: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