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关于推动我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10-10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年来,许多欧美国家开始推崇、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但我们自己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却逐步出现式微现象。许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具有一定兴趣,但缺乏了解和亲身体验。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2016年 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对此,市政协委员王晓婷、赵丽建议,应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不断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适宜路径,北京市有近 9万名中小学生选修中医药文化课;上海市已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课堂教育体系;广东省教育界与中医药界联手推出了“本草校园,联动南粤”中医药文化进校园“6+1”模式;浙江省已在2017年发行全国第一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当年秋季进入全省小学课堂;另有天津、成都等城市也都积极开展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措施,系统地推动我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有关工作:

  一、 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的主渠道作用可借鉴北京、上海经验,运用“中医+”思维,打造“中医课程”和“课程中医”相结合的灵活模式。所谓“中医课程”,即是采用“中医课程+”的方式,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一门独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所谓“课程中医”,即采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的形式,充分融入国学、语文、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律、体育、生理卫生及其他健康教育等各门课程当中。

  二、编制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科学编制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教材要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编写,内容注重科学合理实用,并遵循“体量适度与教学灵活”的原则。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实施的实际需求,采取单元式、专题式组合,实现 “点菜式”教与学。

  三、 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自身教育资源,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可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研讨、特色课外实践等为辅,同时借助教学光碟、慕课、微课等现代化手段,形成多维立体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对教育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四、 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培训,组织专门的骨干教师队伍以及中小学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中小学与地方中医药大学、科研院所或者中医医院合作的方式,聘请专家队伍开展课堂教学。

  来源: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责编: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处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