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的焰火照亮非遗传承路
市政协第38辑文史资料《传承-哈尔滨非遗纪事》(八)
我是黑龙江省赫哲族鱼皮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林、高级工艺美术师。赫哲族鱼皮艺术是2006年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保护项目,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渔猎生活代表,随着人类文明快速发展而濒临灭绝。鱼皮艺术是遗存文化的沿革发展,工艺是利用洄游鱼大马哈鱼皮制作传统技艺,被称为“活化石”项目,是集地域性、文化性、工艺性、民族性、历史性于一体的传统民族民俗民间艺术。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语言,文字已经消失,文化习俗依靠口手相传,世代延续渔猎文化传承着鱼皮工艺。随着传统鱼皮制品逐渐被现代工业品取代,伴随着老人相继过世,传统的鱼皮艺术濒临失传。我多次到赫哲聚居区调研深深地感到,对千年文化的抢救记录必须从挖掘开始,璀璨的民族文化不能被现代生活所淹没。我利用每年节假日,带领团队多次到佳木斯市的敖其村、同江县、津街口镇,饶河县、四排乡、抚远县,八岔镇等赫哲族聚居地,跋山涉水,走乡串户,遍访民间,行程2万余公里,参观赫哲族博物馆,拜访赫哲族文化技艺传习所,走进赫哲族语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整理录音录像资料累计达70G,撰写调研报告累计4万余字。发掘出2个省级、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只有传播才能传承。多次的调研,让我心事重重。赫哲族聚集区汉化严重,年轻的赫哲人对鱼皮艺术兴趣减淡,少有传承,如不及时抢救必然留下灭绝之恨。培养新人,培育环境是传承技艺的根本出路。在我的呼吁和奔走下,有关部门在巴洛克解决了教室、桌椅,8家媒体对此免费教授鱼皮技艺的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一时间学生如涌,全国各地的学员纷纷前来。为了能让学员们亲手制作鱼皮画,团队无偿地为他们提供大马哈鱼皮,每天近百元的费用耗尽了多年的积蓄。农垦职业学院想开设民间民俗课程,苦于经费不能及时到位难以施行。那段日子里,我每天五点起床带着一兜鱼皮赶往江北,午餐是一个汉堡和着江风走在返回的路上。为了更大范围地传播这一优秀文化,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终于在2013年完成并出版个人专著《赫哲族鱼皮艺术》,洋洋29万字400多张图片,记录了我无数的日日夜夜。这本书填补了国内鱼皮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
非遗传承进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穿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环节,是需要深耕细作、力行致远的文化大事业。七年学校教育经验,告诉我应让年轻人更多地深入到传统之中去,最大限度地掌握技艺,让创新有活力。每一项传统工艺,都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与审美理想。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回到本原,坚持产学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只有弘扬才能光大。要让鱼皮技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这样才能走出困境,走向繁荣。我在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项目传承现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又对鱼皮画产业市场,加工能力、集中区及现有工艺水平进行了全面调研,决定支持帮扶学生自主创业。2013年,我帮扶成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鱼皮艺术为项目的鱼福满满公司,把鱼皮画打造成黑龙江特色旅游产品,这家公司当年收入100多万元,近30家媒体网站进行了转播。为了最大范围弘扬鱼皮文化,我们还在多所高校开设了鱼皮画专业课,带领学生们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比赛,多次获得奖项。先后多次举办鱼皮艺术师生展。一些国际组织和友人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我把每一次的接触都当作传播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好机会。
只有大爱才能济世
目中有人,脑中有魂,
胸中有爱,脚下有根,
双肩担道义,双手握乾坤,
上则不负祖宗,后不愧对子孙。
这是北师大研究员,博导,著名人文历史学家李永田教授赠予我和我的鱼皮艺术的感言。几十年里,我长期坚持向下岗女工,农村留守妇女,部队战士传授鱼皮技艺,解决他们经济困难问题。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5月3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我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血肉模糊的我躺在担架上,意识渐进迷离。未成年的孩子,年迈的父母,相伴的丈夫,最后,那幅鱼皮画长卷——《松花江百里湿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那是我和我的团队多年心血的凝结,那是我未竟的事业。不能离去,我坚持着、带着巨大的病痛和愈后的伤残,毅然投入了继续的创作,病房成了工作室。一名记者含着眼泪对我的事迹进行了专访。当缠着绷带拄着拐杖带着学生出现在参赛会场时,所有人都起身为我鼓掌。2011年6月,首届哈尔滨国际湿地节,上海吉尼斯总部派人为《松花江百里湿地》颁发认定证书。世界最大彩色鱼皮画诞生了,国内外一百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消息。
十年磨一剑。我的奋斗成果,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认可,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家人朋友对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了极大的温暖,我的成就也铭刻在了时代的丰碑上。2010年,我的鱼皮画作品《祈福》参展上海世博会; 吉尼斯纪录:世界最大的鱼皮画《松花江百里湿地》;2012年,获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鱼皮画金奖;鱼皮画巨幅系列作品90幅《满族史画》,被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阿城分馆收藏;鱼皮系列100幅作品《萨满图腾》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作品《赫哲族印象》获黑龙江省政府二等奖;作品《辉煌》在中国展览馆参加中国妇女十年成就展;2012年,我也有幸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家词典》;我的个人专著《赫哲族鱼皮艺术》,获黑龙江精品图书奖;2013年中国邮政总局出版发行了由我设计制作的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画邮票,电话卡,首日封;同年《中国妇女报》整版报道《漫漫非遗路》;2014年,举办了首届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艺术展;2015 年,被聘为中华《非遗》杂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16年受香港科技大学邀请讲座,《大公报》进行转载,2017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赫哲族鱼皮艺术网络信息化教程》电子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及网络对接又迈出一步。2017年被文化旅游部评为先进个人、龙江工匠等等,我的事迹也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做了专门报道。
雄关漫道,也许有很多人倾其一生的努力也未能触摸到心中的圣坛,而年近半百的我依旧用身体丈量着朝拜的路。
来源:《哈尔滨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