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市政协就“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建言献策(下)
发布日期:2019-06-27

立足优势 深挖潜能 做精做深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市政协就“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建言献策(下)

  25日,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会上,6位政协委员立足哈尔滨实际,结合专业特长和调研成果进行大会发言,分别围绕打造“哈尔滨大米”公共品牌、强壮乳品产业、发展“绿色厨房”、振兴白酒产业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为哈尔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持之以恒创建“食品工业之都”

双城区政协主席 郭玉志

  双城区目前已形成乳、酒、肉、蛋、饮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粮食加工、绿色有机蔬菜等9个食品产业集群,具备了年产80万吨乳品、25万吨白酒、28.5万吨蛋品、25万吨肉制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并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食品工业十大发展特色县、国家新型工业化食品示范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区等多项殊荣,建议全力支持双城区创建超千亿食品工业之都,进而将哈尔滨打造成全国食品工业样板。应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持之以恒锁定食品产业这一目标,着力打造“酒乡”“乳城”“菜区”特色区域名片,牢牢把握由“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发展大局,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兴区、食品产业强区”两大战略。在全市产业布局上,将一些引进的食品企业摆在双城、落户双城、扎根双城,推动双城乃至全市食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支持双城区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挥政府在品牌开发中的引导作用,为企业搭建对外宣传平台,实现品牌优势向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转化。应整合资源,以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为目标,为食品企业入驻双城区搭建平台,打造项目用地、人才引进、科技合作的洼地。设立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强化食品企业信用担保功能,降低市级企业融资机构担保门槛,解决中小食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完善相关产业及物流配套。应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北菜南运”基地、畜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上给予双城区适当倾斜,在双城区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种植业绿色增效和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从而建起一批优质玉米、优质蔬菜、优质水稻、优质杂粮、优质食用菌、优质奶源、优质肉制品基地,为双城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拢指成拳打造“哈尔滨大米”公共品牌

市政协委员 余景涛

  2017年,哈尔滨市被国家授予“中国优质稻米之都”,从而形成以“哈尔滨大米”为旗舰、五常稻花香、方正富硒米、延寿香米、通河生态米为护卫舰的“冰城大米品牌舰队”。可以说,打造“哈尔滨大米”公共品牌,快速进入拢指成拳、抱团闯市场新时代,已迫在眉睫。应尽快申请注册“哈尔滨大米”商标,依法保护品牌。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编制“哈尔滨大米”质量标准,形成质量标准体系。每个水稻主产县(市)集中打造3至5个当地知名品牌,非水稻主产区县(市)集中打造1至3个当地知名品牌。围绕品牌创建,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倒逼小、弱水稻加工企业退出,培育一批品牌靓、信誉高的企业做大做强。结合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开发胚芽米、发芽糙米、保健功能性等食用米、工业和食用米糠、米糠油、大米皂等新产品,提高碎米、稻壳等大米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应推广“哈尔滨大米北斗监管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区域内所有稻米生产企业和品牌一品一码;建立“哈尔滨大米”品牌销售网络体系。在各县(市)推广五常“臻米网”模式,适时建设“哈尔滨大米网”,统一销售哈尔滨区域内的优质品牌大米;在大米主销区建设“哈尔滨大米”直营仓,为米企提供良好的仓储物流环境。同时,邀请专业团队统筹策划“哈尔滨大米”品牌推广方案,挖掘“哈尔滨大米”文化元素,讲好“哈尔滨大米”品牌故事。优质大米需要优质水稻做支撑。应优化水稻产业布局,打造水稻生产“三带一区”,整合科研力量开展种子储备研究,做到提纯复壮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根据区域、产业带及积温带情况引导水稻生产县优选本地2—3个主导品种,加强种子繁育全程跟踪监管;集成水稻生产技术,加快中低产稻田改造,改善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稻田,提高水稻产出能力;推广农业“三减”技术,夯实优质稻米赖以生长的资源基础。

 

优扶劣汰强壮乳品产业

市政协委员 赵新淮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黑龙江省成为国内乳业的三大基地之一。近年来,哈尔滨市乳品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坚持优扶劣汰的原则,鼓励、扶助龙头乳品企业,加快加工企业的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发挥好市场和品牌效应,牵动乳品产业发展。乳制品种类单一,企业抗未知风险的能力就低。应依托科研机构力量,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型乳制品,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周边企业应该确保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等液体乳制品的生产,满足本地和周边区域居民的日常消费需要。指导企业紧抓消费分级市场机会,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乳产品。立足哈市奶源、企业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外销固体乳制品,培育2-3家拥有大型奶源基地的乳品加工企业,优先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开发系列功能性配方乳粉,满足国内其他区域消费者的需要。培育系列干酪产品,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提供必需的乳清粉,逐步减少对进口乳清粉的依赖。应抓住国家支持建设环保奶牛小区的有利契机,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奶牛牧场和大规模的奶牛饲养小区,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和经济效益。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工厂—牧场—农场一体化发展道路。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承担责任风险,确保生鲜乳的品质和安全。进一步完善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控制追溯系统,逐步实现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和全覆盖监控。应继续深入开展乳制品行业的诚信建设工作,强化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乳制品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加重监督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引导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健全质量监管和产品检验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及责任追究制度和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将“做诚信企业、产良心食品”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立足禀赋发展“绿色厨房”

市政协委员 徐树红

  “绿色厨房”这一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从种植到加工、到餐桌,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服务业三产深度融合。立足区域资源秉赋,从农业生产“第一车间”向“食材车间”转变,向下游贯通打造“绿色厨房”,对于哈尔滨市打通一、二、三产业壁垒,推进三次产业整合,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从而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具有重要作用。应以打造“绿色厨房”为主线,强化顶层设计,带动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尽快形成市场效应。明确主管部门围绕发展“绿色厨房”产业制定规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工作推进组,共同推动相关工作落实。应整合哈市涉农以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向打造“绿色厨房”倾斜。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绿色厨房”产业基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或民间资本跟进,为打造“绿色厨房”产业基地、产业园、产业车间提供引导资金。 应加大融资力度,建设信用平台,为“绿色厨房”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提供政策性优惠贷款。应按照工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要求,从农业生产“第一车间”逐步向“食材车间”转变,向下游营销贯通。借鉴江苏省淮安市“人员资质、原料采购、厨房加工、食品留样、检测结果、执法监督、公众评价和网上溯源”八大食品安全共治体系成功经验,打造“从田园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的全链式产业模式,建立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新体系。针对品牌多、名牌少实际,应借鉴浙江、江苏、山东等先进地区经验,集聚全市优势资源,利用好丰缘、九三、北大荒等品牌,整体打造一批“绿色厨房”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注册“绿色厨房”商标,从而形成“绿色厨房”地理标志优势。针对“绿色厨房”品种单一实际,应从粮食向畜牧、果蔬、山珍、中药等领域拓展,充分实现哈尔滨农产品在营养、美容、医用等方面的市场价值,创品牌、树品牌、扬品牌,逐步将“绿色厨房”打造为享誉全国的品牌。

 

内生发展振兴白酒厚利产业

市政协委员 陈文景

  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粮食转化市场需求稳定,耗能较少,产业环保,吸引就业能力强,利润稳定。“好酒离不开好粮”,具有得天独厚粮食资源优势的哈尔滨市,可以把白酒酿造业作为粮食转化的路径之一。中国蒸馏酒的起源地是哈尔滨,中国生态白酒核心产区在双城区。黑龙江省是我国较早从事白酒酿造研究的基地之一,拥有较好的技术基础、产业储备和技术人才。中国一年消费白酒约700万吨,销售收入达5600余亿元。作为厚利产业,1吨粮食市场均价约为2000元,1吨粮食制成成品酒按每斤40元计,每吨产出达约40000元,20倍的增值,平均利润率超过20%。同时,白酒酿造带动就业能力很强,吨粮可提供50个就业岗位。哈尔滨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冬季漫长、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营商环境与资本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外来资本输入有一定现实困难,招商引资比较优势不明显,靠招商引资完成产业发展、产业配套困难较大。所以,需要走内生发展道路。所谓内生发展,就是依靠本土资本进行产业投资,培植企业产业优势,从而达到吸引外部资本的做法。应依靠本土资本进行产业投资,培植企业产业优势,从而实现吸引外部资本的目标。在具体运行上,既可以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股权结构重塑,也可以直接改造或是老资产单独经营,用股份制方式再新建一套新品牌运行体系,还可以投资设立新的企业进行品牌运营。应调动本地名企、本地社会资本积极性,大胆进行资本融合、产业扶持、产业创新,从而在外部资本不来的情况下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即国有、本地民企、本地社会资本三三三资本结构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龙江白酒曾在中国大地上刮起过一阵“黑旋风”,红遍大江南北,飘香全国。但近年来大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退守本土,发展空间大大被压缩。要重振龙酒雄风,必须做大品牌输出,打造一瓶高品质好酒,培育一批企业家队伍,同时利用好政府平台资源,为酒企提供展示舞台。

 

保护生态筑牢食品产业根基

市政协常委 许修宏

  原料是食品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只有优质的原料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食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做大做强食品产业的必要条件,是优质原料的保障。立足黑土地青山绿水生态资源优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哈尔滨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应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保护区。进一步摸清农产品原料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对产地环境质量划分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在生态环境优良的产地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保护区,实施特殊的保护政策和措施,打造原料基地环境质量控制体系。应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黑土资源。推动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有效减少沿河浅层地下水氨氮含量。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坡改梯、退耕还林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全面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不断改善黑土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应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土污染。建立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监测工作,掌握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形成常态化、动态化、制度化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从源头解决畜禽粪便重金属、抗生素污染问题,同时大力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可追溯化管理。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动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区建设。开展工业“三废”综合治理,杜绝“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应实施“三减”行动计划,倡导绿色种植。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农药及除草剂,以及相应的减量施用技术。加强对违规使用抗生素、禁用化合物等监管,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植养殖业。应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品种监管,在确保安全基础上慎重推广。建立举报平台,保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有知情权、选择权;确立非转基因种植保护区,加大对地方非转基因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和扶持。

  来源:哈尔滨日报  阴祖峰/文 范子龙/摄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