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市政协第38辑文史资料《传承-哈尔滨非遗纪事》(三)
 

我与龙江皮影戏

市政协第38辑文史资料《传承-哈尔滨非遗纪事》(三)

  我叫薛兆平,1958年12月出生于哈尔滨市,现为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是龙江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龙江皮影戏是黑龙江皮影戏的主要流派之一,成型于20世纪民国初年的哈尔滨道外北市场。表演自成体系,唱腔融会了“乐亭影”“辽宁影”“江南影”及“江北影”等不同风格流派,采用“分指操纵”的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主要分布于双城、宾县、尚志、五常及榆树等地,在20世纪60年代曾风靡一时。

  2007年进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专业皮影戏表演团体。1976年,我考入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当时叫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历任学员、演员、副团长、团长、院长助理、副院长。刚入皮影剧团时,我师从高殿清和高淑芳等学习操纵,师从付荣奎和于海春等学习演唱,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龙江皮影戏。在众多皮影戏前辈特别是第三代传人高淑芳老师的悉心传授下,我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第四代传人。

  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松江省皮影戏实验工作队。当时只有10名演员,活跃于全省城乡,并在东北区域频繁演出,为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开展文艺宣传活动。1955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汇演,演出的龙江皮影戏《水漫金山寺》,受到文化部好评。随后,参加了“东北三省赴福建前线慰问团”,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1960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演出的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一炮打响。该剧目影腔极具黑龙江地域特色,表演技艺娴熟,舞美设计精美,灯光效果繁多(展示了水、风、雾、雷、雨、闪电等多项特效),受到中央领导和观众的称赞。在皮影表演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高殿清和女儿高淑芳做了龙江皮影戏示范表演,《人民中国》《人民画报》发了照片。《秃尾巴老李》还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为全国群英会演出。此后,在哈尔滨多次为外国首脑演出,受到称赞。

  1961年10月至次年4月,按文化部要求,先后在长春、唐山、济南、开封、南京、苏州、上海、武汉、郑州(6省9市)进行半年的巡回演出,观众反响十分强烈,《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新华日报》《江苏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纷纷报道。上海市剧协和美协联合召开了座谈会。在武汉演出时,湖北省委特指示湖北省文化厅,通知所属的13个县45个皮影组各派一名代表,专程观摩《秃尾巴老李》。“文革”期间,皮影戏被当作“四旧”而被禁演,许多宝贵资料被焚毁,剧院被解散,人员分流,老艺人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

  “文革”结束后,剧团逐渐恢复传统剧目。先是恢复《鹤与龟》《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嫦娥奔月》《红孩儿》等,后又恢复了《东郭先生》《水漫金山》《秃尾巴老李》等剧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踊跃购票观看。

  20世纪80年代,受影视等影响,龙江皮影戏的生存发展出现了困境,遭遇到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没有观众的痛苦经历。1981年6月初,《秃尾巴老李》近30人的演出队伍赴吉林、辽宁、山东、上海等地演出。虽然做了宣传,但观众人数却很少,甚至一场只有两三个观众,一路赔钱坚持到上海。在上海的演出观众上座率很高,以学生为主,每天4场演出,演出了近30天。这次外出演出近两个月,达到了收支平衡。

  1987年,我团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的皮影剧团组成一台节目,我团演出了《秃尾巴老李》选场和《小羊过桥》等节目。同年,我团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皮影邀请赛,演出的《红孩儿》获二等奖,《嫦娥奔月》获创新奖。为了迎合市场,我们不得不将龙江皮影戏的成人戏改为儿童戏。1984年,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改为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成立了儿童剧团,加上原有的木偶剧团和皮影剧团,一个院三个团。实行差额补贴,工资不足部分需要演出收入弥补。为节省资金,将木偶团和皮影团的乐队减掉。1984年至1986年,连续三年赴大庆市演出,在八个炼油厂的学校和幼儿园演出的同时,还对大庆市各幼儿园的老师进行皮影制作、表演辅导,收到良好效益。为增加演出收入,皮影剧团自由组合成立三个演出队,演出剧目由各队自定,演出地点和观众,由各队说了算。我被推荐为第一演出队队长。经与大家共同研究,创排出课本剧《东郭先生》《金斧头》《小猫钓鱼》等剧目,深入到佳木斯市、同江市、富锦县等地演出,观众非常踊跃。特别是在富锦县的演出,1300多人的剧场,场场爆满。返回哈尔滨后,我几乎跑遍了全市的各个小学校,进一步扩大演出范围。租了市法院礼堂、青年宫剧场、省委俱乐部、太平铁路文化宫、太平文化宫、车辆厂文化宫和公安局俱乐部等地为学生们集中演出。我还骑着三轮车,带领演出队深入到哈尔滨市和省外的幼儿园演出。我院受到省文化厅表彰,我被评为全省“百团大下”(百个演出团体下基层)先进个人标兵。

  1985年3月,皮影剧团团长高淑芳应邀随中国专家小组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芬巴赫市皮革艺术博物馆,鉴定整理该馆收藏的中国皮影艺术品。同年,皮影剧团应邀到日本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演出。

  1990年上半年,日本影法师剧团代表山崎靖明等3人来哈尔滨实地考察,与我院签订了在日本巡演的合作协议。同年下半年,又与日本新潟市小学校演剧协会签订了赴日本演出的协议。随后十多年,我们多次赴日本、法国、韩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演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和强烈反响。龙江皮影同我国其他“非遗”项目一样,面临着艺人老化、市场萎缩及传承后继无人等危机,有的行当已断档,手工刀雕彩绘、传统的表演技艺、皮影传统唱腔均面临失传的境地。

  作为龙江皮影第四代传承人,我在认真学习、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承上启下,综合众多流派,大胆创新。将动画、动漫的表现手法融入龙江皮影戏,还首次使用了紫外线灯光,使皮影走出影窗,突破了皮影平面表演的局限性。使皮影从平面表演走向立体表演,开辟了皮影立体表演的先河。

  我积极收徒带徒,进行传承,带出康然然、廉兴利、王沛、杨清美等一批业务骨干和新的传承人,他们在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中屡获大奖。

  我主抓、策划、导演和演出的龙江皮影戏新剧(节)目有:《孙悟空大战白骨精》《木兰从军》《老鼠送礼》《美猴王学艺》《幽灵组合》《母子情》《梦幻》《月影》《龙江韵》《哭坟》《嫦娥奔月》《乱点秋香》《相亲style》《武松打虎》《哪吒与三太子》《江边寻子》《猪八戒背媳妇》等,其中《美猴王学艺》荣获唐山皮影展演最佳短剧奖;《幽灵组合》《母子情》荣获“金狮奖”第一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最佳表演奖;《梦幻》《月影》《龙江韵》参加“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梦幻》获最佳表演奖;《武松打虎》获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暨国际木偶节优秀剧目奖;《美猴王学艺》剧目参加中国第十届艺术节荣获优秀节目奖。这些剧目多次荣获偶型设计奖和偶型制作奖。

  2014年,我院成功承办“金狮奖”第五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全国有28个剧团参赛。新创排剧目《哪吒与三太子》《江边寻子》分别荣获最佳表演奖;《秃尾巴老李》武打片段,获优秀传承奖。同年,我团赴南充参加中国首届国际木偶联会暨国际木偶节,恢复剧目《猪八戒背媳妇》荣获优秀传承奖,进一步扩大了龙江皮影戏的影响。

  来源: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