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剪纸生涯中的几朵浪花
市政协第38辑文史资料《传承-哈尔滨非遗纪事》(二)

方正的黑土地把我孕育
我出生在方正县松南乡红旗村。这里,早在辽金时代,就有女真族部落的栖息地。他们原始的“剪纸”,就是采用自然界的鱼皮、桦皮、兽皮进而布料纸张剪刻装饰图案。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剪纸就是萨满的嬷嬷神:满族装束;正立面,左右对称,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五官为阳刻,鼻子三角形。其剪技粗犷、朴实,线条简捷明快。现代的作品受到时代和外族影响,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但依然保留了满族剪纸简洁、明快、粗犷、热烈和亲自然、近生活的特征。我们乡是满族乡,我小时候还有满族老太太会剪纸。屯里杨姥姥剪得好,会剪很多大猫大狗,简单易学。我总去她家,缠着她给我剪纸样。有一次,她给我剪了一只凤凰,好漂亮的。我高兴地一只手捏着另一只手护着往家跑。正值寒冬季节,头巾也没顾上围起来,手套也没带上,到家时脸、耳朵、手都冻得通红。从小我就和妈妈学剪窗花、画兜兜、画鞋样,妈妈总说我剪啥画啥都像模像样。那时没钱买纸,爸爸的烟盒、吃过的糖纸都被我剪成花草、动物。人家女孩子都爱成帮成伙地跳皮筋,我就坐在一边一角儿剪花样,可能爱静的性格就是这么养成的。但我不觉寂寞,我剪的鸡鸭、猫狗、挂钱、窗花,一起下田插秧的小姐妹,村边的放牛娃就是我的玩伴。每到过年,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能买红纸和妈妈姐姐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到窗户和门上。

伯乐引我踏进艺术殿堂
1982年,我15岁。美术干部张德生老师带领剪纸骨干赵向荣老师来到我家,他们发现我喜欢剪纸,就在我们村首次举办了有4个人参加的试点学习班———我第一次得到正规的剪纸艺术教育。我如饥似渴地学习,课余点灯熬油地剪作品。办班结束后,我创作了一幅《锄草》,被老师推荐到黑龙江农村报。1983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家院子里,邮递员来了,给我送来五块钱稿费的汇款单,我才知道《锄草》在前些天的《农村报》第三版上发表了,我兴奋极了,立马骑车去县城邮局取款。结果因为我户口和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回村开介绍信又跑了个来回,天黑时才顶着雨,浑身湿漉漉地到家。我笑着向爸妈扬起手中的钱,笑着眼泪就流出来了。我想起和爸爸用犁杖犁地,背垄挖沟;到河里拉水浇地;小苗长起来,锄草,一块地铲下来腰都直不起来;秋天,割豆子,手腕划出口子血淋淋的。一次雨天放牛摔了跤,满身是泥,我和爸爸边哭边说,为什么哥哥姐姐都出去了,只让我在家干活?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可以在外面玩,我得天天干活?当时爸爸心疼地说:你现在吃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此时我拿着剪纸的稿费,真是百感交集。五块钱的稿费在屯子里炸开了———“老倪家三姑娘能用剪纸花换钱啦!”从此,群众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的普及拉开了序幕。1983 年,村屯开办邻里班、炕头班,在文化馆办综合美展的剪纸作品专栏,展出我们的作品,轰动了城乡业余剪纸爱好者。爸妈又给我拿钱,让我到县里参加美术(剪纸)创作班。农村的生活给我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段艰苦的生活经历是我创作灵感和题材的源泉,使我有了厚积薄发的资本。那时,我点灯熬油搞创作,激情来了,挡都挡不住。《锄草》《插秧》《春耕》《村妞》《秧歌舞》《农林牧副渔》《成荫》《鸡司令》《喂鹅》《小鹿》《两只小鹿》《欢庆十一》《灯塔,长城赋》《鸡》《童年时候》《牧歌》《母爱》《农家女》《繁星点点》《伙伴》《小伙伴》《连年有鱼》《防洪》《鱼汛》《抽水灌田》《团圆》等等。我熟悉的生活变成一幅幅剪纸作品,参加了方正县、松花江地区、黑龙江省 美协、黑龙江省剪纸学会举办的各种展览。 1985年,我就成为方正县剪纸艺术骨干,和赵向荣、陈洪霞、徐雅波在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聋哑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剪纸辅导。1988 年 8 月,方正县档案局建立方正剪纸档案(方正县名人录史册)。我的作品被档案馆收藏。省非遗中心为我做了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记录工程的采录。

良师为我搭起攀登的阶梯
我赶上了好时代,相继遇见一位又一位好老师。张德生老师发现了我,引领我走上剪纸艺术之旅。《黑龙江林业》美术编辑赵林红影响了我的人生。她住在我家,吃着农家饭,采访我写报道。后来她把我带到哈尔滨住在她家里,教我学美术绘画,画线描画基础。与她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她不仅教我绘画,还带我去图书馆推荐我读书,去商店指导我穿衣打扮,不管我做什么,她都问我为什么,为什么要看这样的书,为什么要买这件衣服,然后很用心地指导我。她使我学会审美,她开发了我潜在的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意识。第二年,我又去她家住了一段,她创作的一幅油画《东北姑娘》,选我做她的模特。我挺崇拜她,也想像她那样走绘画之路。当我说我想深入学画的想法时,她却告诉我:你只有坚持剪纸才能飞出小村庄。她在我摇摆时及时扶正了我,坚定了我在剪纸艺术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同时绘画的基础也为我的剪纸创作添上翅膀,使我飞得更高更远。1986年5月,方正剪纸应邀参加在齐齐哈尔举办的首届民间喜庆剪纸展。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搞民间剪纸研究的孙建军老师。
他说看我的作品很有味道。他给我指导,讲点与面的关系,讲东西方剪纸、南北剪纸的特色,讲中国剪纸历史。在饭桌上、在会议上、在闲暇时间,我也不放弃一点点他的空隙去请教他。他的讲话我记录下来反复琢磨。他看我喜欢学,散会后回去还给我寄来他写的书籍。我有时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到邮局给他打几分钟长途电话。他对我在学术上专业上影响很大。他实际是我学习剪纸理论的导师。有时我在想,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989年1月24日,《方正剪纸》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一年,方正剪纸还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首届风俗画大赛等活动。我的剪纸作品《赶集》捧回三等奖。这是我第一次拿全国的奖。此时,方正剪纸的群体也在全国名声显赫。

艺术素质的跃升
2006年我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的学员。我开始从理论的层面去认识剪纸创作和工作。这期间我撰写了《漫谈剪纸的艺术语言》《撕纸初探》《民间艺术现代剪纸的根基》《民间剪纸的意识与表现》《论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民间剪纸艺术》等文章。2007年我读完研究生,新的知识结构,新的艺术观念,开阔的艺术视野,开放的艺术思维都使我的剪纸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2月2日,应深圳美术馆之邀,举办了《倪秀梅剪纸艺术》专题展览。其中66幅代表作品被深圳美术馆永久收藏。2008年,方正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被列为国家级传承人。
痴迷创作黑土风情艺术家的丰碑是他的作品,而被人们认可的艺术靠的是艺术作品的质量。我深深理解其中的含义,潜下心来搞创作。2004年6月,我的《东北大豆香》系列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山风》系列的创作,也是我自己在大山中的亲身感受。我采用风儿、飞鸟、山花团团围住一个少女的脸庞,山风吹拂的动感的四幅画面,表现出人与自然融和的主题。创作时,我自己就徜徉在风儿、鸟儿、摇曳的山花和无尽的遐想之中。根据东北的“姑爷上门,小鸡没魂”的俗语,我创作了《姑爷上门》。我没有按惯例摆上丰满的大桌宴席,欢天喜地地接待新姑爷,而是让丈母娘抓鸡的幽默画面———亮闪闪的菜刀,狂飞惊恐的鸡和脱落飞舞的鸡毛———来展示东北丈母娘疼姑爷,姑爷上门要杀鸡款待的习俗。2009年11月我的剪纸作品 《有喜了》在“第三届国际(北京)剪纸艺术博览会‘东北风’少数民族剪纸大赛”中,荣获“金剪刀(特等)奖”。《黑土情歌》《新东北大豆香》《风吹谷子地》《黑土精灵》《东北娃》《东北民俗》《民俗系列》系列、《东北大白菜》系列,也都分别荣获各种奖项。近四十年来,我创作了九百余幅作品,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奖。
来源:《哈尔滨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