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畜牧加工产业脱胎于传统农业,经过数十年发展,虽然积累了丰富发展经验和产业基础,但仍然表现为粗放型经济特征,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市场优势。
一是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不均衡。宾县除肉牛产业、巴彦除生猪产业外,尚未在其他种类畜禽产业形成规模,区域表现为西部加工能力较大,东部发展缓慢。
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深加工率低。除乳制品达到100%外,生猪、肉牛、肉鸡、蛋类深加工占比仅为15%、10%、10%、3%,基本停留在初级屠宰层面,“农头”没有完全转化成“工尾”。
三是产加销脱钩,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低。全市牛奶加工量仅满足奶业加工产能的35.6%,肉类屠宰量仅占实际屠宰产能的27.7%。难以发挥上游“工尾”对下游“农头”有力牵动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受土地、环保等问题影响愈加突出。这一问题在产业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集中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南猪北养”衍生“南污北移”隐患,雪上加霜。
五是随着养殖密度增加,疫病压力凸显。疫病压力逐步北移,去年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我市生猪调运全面禁止。畜产品深加工是减轻生猪调运疫病风险、缓解疫病威胁的有效途径。
对此,市政协委员蔡雪辉建议,我市应以深挖畜品深加工潜能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实现资源与产业结合,产品与市场对接,头尾一体,融合发展。
一、做好顶层政策支持,深挖政策精准潜能
长期以来,我市支农资金用于畜产品深加工业比例不足3%,与畜牧业占农业“半壁江山”经济份额极不相称。建议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增加财政在畜牧加工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关键点上的投入力度。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挖一体化协同潜能
针对龙头企业吃不饱问题,在“产”的环节,以满足龙头企业原料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模养殖向优势产区聚集。在“加”和“销”环节,大力支持南方龙头企业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哈建设,推动现有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与升级。针对产业链条短、缺等问题,加大对企业新产品研发扶持力度和配套力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顺应“南猪北养”大势,深挖龙头拉动潜能
在“引”字上下大力气,紧盯产业链关键精准招商,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群的“雁阵效应”。在“育”字上用真功夫,立足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实行骨干龙头企业、优质成长企业、后备企业等差别化、阶梯化培育方案,大力支持地方龙头企业建设深加工项目,推进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在“融”字上做细文章,在对区域可行性和未来行业风险深入分析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点”,布好专业分工协作的“线”,推动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有机融合,从而扩成集群发展的“面”。
四、加快基地标准化建设,深挖第一车间标准化潜能
借国内大型畜牧业龙头企业布局东北之势,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高品质自我循环发展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扶持现有优势畜牧产区,推广“智能规模牧场+饲料地”种养模式。以“两牛一猪”为重点,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改造扶持力度。
五、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挖掘品牌竞争力潜能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借“南猪北养”之势引入“双汇”等国内外知名大品牌,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挖掘品牌延伸价值潜能。努力培育地产品牌,引导企业实现“产品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完善市场多元化营销体系,利用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B2C平台和O2O商业模式等,推动“互联网+畜牧业”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支持、引导本埠企业以一、二线城市为重点,以深哈合作为契机,通过展销、网上销售、建设专卖店等途径,使我市畜产品在外埠市场站住脚、扬名气,实现用市场需求的头带动加工业的尾。 六、培养企业家精神,深挖人才潜能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我市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把企业家作为稀缺市场资源和人才保护,重点抓好领军型企业家培育和企业家后备队伍建设。
来源:市政协农经委、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