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立论

加快智能交通建设 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发布日期:2019-01-24

  针对目前哈市城市交通发展的特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对缓解交通拥堵更为迫切。2016 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推进“互联网 +”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新理念,即在改善路网设施等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哈市智能交通现状

  哈市智能交通系统 2014 年起步, 基础平台初步搭建,目前约有 510 套高清视频监控、400 套闯红灯自动拍照和 160 套高清卡口设备,约有 50 处电子公交站牌。仅能实现对局部路口的监控和违章抓拍等“静态”管理,以及少量公交线路信息的实时反馈。

  部分先进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的做法

  杭州市的智能交通:

  杭州是“十五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又是国内信息化水平、移动通信普及率较高的城市之一,率先建设全国首张有线宽带城域网,是全国首个“无线数字城市”和“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

  深圳市的智能交通:

  深圳市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建立了以“大数据、互联 网 +”技术为内核,融合汇聚、主动管控、协同指挥的运营管理型的指挥中心。基本实现对路段流量监测、路段状况监控、公交信息实时反馈、停车信息实时反馈等。

  上海市的智能交通:

  一是全面实现地面道路交通、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的信息采集和诱导服务;

  二是搭建交通综合信 息平台;

  三是地面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覆盖中心城区、放射型主干路和部分郊区,实现对信号协调控制,提高路网运行效率;

  四是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公共交通卡系统,实现“长三角”部分城市一卡通。

  哈市在智能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上述城市的对比,我市在智能交通方面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功能不完善,仅能对交通进行监控和违章抓拍等“静态管理”,尚不能通过系统将数据进行分析后,调节各路口信号配时,以及处理和反馈道路、公交、停车等综合性信息; 基础设施薄弱,监控、流量检测器、 公交 GPS、智能停车设施等不普及,尚处于小范围推广阶段;交通信息社会反馈机制不完善,方便居民日常出行,提升出行品质,降低出行时长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发展建议

  布设密集的交通监控设施、交通流检测设备,考虑到我市严寒气候时间较长,如地磁感应线圈不适合,也可采用超声波检测器、雷达检测器、红外线检测器等,对交通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在现有基础上,对交通信号进行改造,将信号机改为智能信号机,通过无线或有线网与监控终端进行互联,实现终端对信号机实时控制。

  加快公交智能设施、停车智能设施布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公交出行环境和便利的停车环境。

  建立完善的控制终端处理系统,对监测到的交通流量测算分析,依据各时段交通流量对信号灯配时进行调控。检测路段异常状况,还可根据各管理部门的需求,将不同数据进行传输,方便各管理部门掌握动态,制定相应决策。

  完善系统功能,开发主城区手机 APP 程序,给道路使用者共享实时的交通流量数据、公交数据、停车场信息等,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及路线,降低交通拥堵。

  考虑到我市的财政经济情况,上述智能交通系统可统筹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对已有的监控及违章抓拍区域,可通过设施改造完善其功能。

  来源:《哈尔滨市政协》  市政协委员 刘明宇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