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对策与建议
发布日期:2018-11-12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在二现有4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为3380吨,承担着每天4000吨生活垃圾消纳任务,垃圾处理设施普遍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随着各区城管部门及乡镇政府加大生活垃圾清理和管控力度,造成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接收量不断增长,进一步加剧设施超负荷程度,存在垃圾无处消纳而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可能。

  一、县(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目前,我市9县(市)日产生活垃圾约2500吨。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477号)精神,五常、尚志、延寿、宾县、方正、依兰、通河、木兰、巴彦等9县(市)分别在城关镇周边选址建设了一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除延寿县垃圾处理场因资金问题停建外,其他8个县(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均处于试运行阶段。

  二、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较低

  目前,我市主城区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覆盖率达到100%,近郊部分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镇倒、区转、市处理的收运体系基本形成,但由于资金等问题的制约,我市农村环卫基础薄弱,大部分村屯垃圾收集站点、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收集车及垃圾转运设施设备配备不足,现有的环卫设施覆盖面未能达到一体化管理标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二)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理想

  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成为国家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据了解,2012年北京市日均垃圾产生量为1.77万吨,与2008年的日均1.83万吨相比,日均减少600吨,垃圾源头减量化效果明显。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我市选择道里区两个居民小区为试点,开展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但从试点小区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及分类垃圾收集桶的使用情况来看,整体效果不甚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垃圾种类多,处理技术单一。我市城市垃圾中的无机成分多于有机成分,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不可堆腐成分多于可堆腐成分,且城区、县乡又各有不同,因而资源化难度大,经济效益较差。现在,城市垃圾基本上属混合回收,从回收的垃圾中分选有用物质,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较难在短期内改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不配套、不衔接,分类后的垃圾再次集中收集、处理,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居民和单位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三)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市主城区现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城市西部地区的生活垃圾需要通过较远距离的交通运输到东部地区进行处理,增加垃圾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而且部分运输车辆不能完全实现全封闭运输,也会给城市道路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从未来城市发展来看,城市西部地区需要配套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使布局更加合理。

  (四)法规不健全,管理难度大

  当前,我市把垃圾处理的重点放在减量上,对垃圾资源化不够重视,无相应的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管理差,且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淡薄,回收难度大。

  (五)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我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金额有限,而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场或焚烧厂需大量资金,造成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基础设施差。

  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涉及到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问题,为更好的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因此,建议如下:

  1、细化标准,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在垃圾分类所做的原则规定基础上,细化相关操作标准,确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具体方式和要求,并通过政府网站、社区公告栏等媒介向社会公告,掌握基本分类技能。同时,市容环卫等行政部门执行分类收集制度,在分类收集容器的数量、标识、配备(学习泰国经验,统一使用透明的塑料垃圾桶,使人们自己就可以分辨出哪类可回收、哪类不可回收、哪类有毒等)、布局、投放(或收集),收集人员的配备与收集的方式、收集时段的选择等方面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2、合理定价,缓解垃圾处理资金难题。目前我市仅对企事业单位排放垃圾收取一定的处理费用。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从细化定价标准、增设奖惩措施(鼓励减量、惩罚污染)入手,以经济手段为杠杆更好的调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垃圾分类乃至资源化利用中的积极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制度推进到广大社区居民的身上。

  3、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充分发挥试点小区示范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以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垃圾处理从业人员、社区居民以及青少年四类人群作为培养宣传教育的重点。采用专题培训、研讨交流、技能培训与知识讲座等方式传播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先进理论和优秀实践成果,帮助相关人员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技能。将试点成果与经验公开展示,让市民看到垃圾分类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身边鲜活的事例,逐渐培养垃圾分类并没有那么困难的观念。

  4、设定准入门槛,奖励优秀企业,推进垃圾产业化。在国家法规政策范围内,鼓励、扶持单位和个人兴办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实行社会化服务。综合各方因素设定一个行业准入门槛,为符合标准的合格企业提供税收与政策优惠。以标准化企业为主体,逐步建立一个企业管理、政府监督、法律保障的垃圾产业平台。

  5、填堵管理漏洞,清退无证人员,净化废弃物回收市场。发挥工商、城管、环卫等部门职能,一疏、一堵建立联动管理模式,对城市废弃物回收市场进行系统化综合管理。逐渐清理无序收购、游击收购与黑收购,规范市场主体、净化市场环境,为正规企业经营扫清障碍。

  6、鼓励创新,研发综合处理技术。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专题研究项目组,攻坚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的技术难题,或者购买企业成果,选取一些在垃圾资源化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技术专利,对优秀企业给予经济与政策双重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与专利获取,可与企业平分专利所有权。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7、规划建设固体废物环保静脉产业园区,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管理。预计到2020年,哈尔滨市生活垃圾日产量将达到5500吨,为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目标,未来几年,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固体废物环保静脉产业园区,将建设垃圾分选回收、焚烧发电、卫生填埋、飞灰处理等集于一身的综合性固体废物产业基地,以解决单一项目毗邻难题,实现土地的充分使用、资源共享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

  8、改革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培育,垃圾处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要有适于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因此要打破目前垃圾处理中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现状。由原来的政府环卫部门的运作转变为市场机制企业化运作,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通过税收、能源、土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