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

加大精准健康扶贫工作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返贫
发布日期:2018-11-09

  因病致贫返贫是当前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重大疾病对人造成身体机能的损坏,使其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因重大疾病而产生的巨额医疗费支出,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直接导致家庭陷入贫困。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其中,因病致贫人口约占44%。哈尔滨市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35737户,人口总计76188人,其中因病致贫户21847户,人口45024人,占总人口的59.1%。

  因病致贫返贫家庭的脱贫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主要包括: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保险政策,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贫困家庭托底;加强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力量,提高农村卫生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装备必要的医疗设备,保障农民就近能看病,看好病,节省医疗费用;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民政部门等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依靠低保政策兜底等。

  这些举措在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针对因病致贫返贫这一顽疾,我们不仅要消除现有的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还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找方法,从源头上加以遏制。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在疾病预防上多投入1元,治疗就可少花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因此加强疾病预防应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根本之策。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提高农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

  建议:

  一、大力开展符合农村文化的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努力推动治病不如防病理念深入人心

  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小农意识,健康意识不强,注重眼前利益,对疾病风险缺少防控意识,同时受经济条件所限,好多人病了也不去看,在家里能靠就靠,选择住院治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小病拖重,重病拖残的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农村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农村文化,积极编撰和开发通俗易懂,符合农村实际的健康宣教资料,保持高强度和长期性的系统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宣传,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正确的卫生和防病常识,纠正不良嗜好,逐渐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主动防病意识。

  二、加大农村卫生工作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慢病管理,开展免费体检和特殊疾病筛查,努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目前,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卫生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79.5%,即使在贫困地区,这项比例也已达到60%。慢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慢病预防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已迫在眉睫。为此,应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卫生工作的投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或医生与贫困家庭的签约服务模式,针对贫困人群组织开展免费体检和特殊疾病筛查,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科学制定行为干预计划,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农村全面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免费筛查工作,加强婚检、孕检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降低新生儿患病几率。

  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人才问题始终是困扰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一是要从政府层面制定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将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纳入事业单位体系管理,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保障其服务农村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通过政策促进上级医疗机构人员向基层合理流动。在职称晋升期间必须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服务一定期限。落实上下级医院间的对口帮扶工作,在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资金、设备支持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其进修学习开辟绿色通道等;三是通过上级医院开展网络远程培训等方式,解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繁重,脱产学习困难的问题。

  四、实施农村健康卫生环境治理,提升贫困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效预防疾病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及环境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不利于疾病的防治。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产生活垃圾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好农村水源和空气,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与扩散。在产业项目扶贫中,要坚决防止污染项目向贫困地区转移,将农村环境整治与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健康环境,有效做好疾病预防。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