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
市政协就全面推进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四)
过去三年,我国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同期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比重超过14%。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国内游50亿人次,人均出游率3.6次,旅游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目前,我国出游方式散客化趋势显著,旅游空间行为全域化和旅游供给全域化特征日益明显,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
委员建言在27日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就推进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把亚布力旅游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政协尚志市委员会
亚布力冰雪旅游被誉为“中国滑雪代名词”,是哈尔滨冰雪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但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亚布力旅游景区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原有品牌优势逐渐弱化。应抓住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应把亚布力景区纳入我市全域旅游主要支点景区进行整体设计,打造哈尔滨—帽儿山—亚布力—虎峰岭黄金旅游带,推出一条联通哈尔滨和牡丹江镜泊湖、雪乡的黄金旅游线路,把亚布力景区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高规格做好亚布力景区发展规划,将亚布力打造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冰雪体验、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大亚布力”,形成山上山下、区内区外的全域发展格局。
应加强春夏秋三季旅游项目开发,举办“亚布力踏青节”“三莓采摘节”等特色活动,形成民俗旅游;举办徒步拓展等赛事,形成赛事旅游;开发非遗李氏核雕、琥珀木制品等项目,形成文化旅游。打造全天候旅游项目,延伸消费链条。增设适合大众的游玩项目,开辟自驾车营地,让游客体验“户外运动+营地度假”新生活。建立景区商业街区,完善物流配送系统,满足游客需求。
创建历史文化载体传承城市文化特色市政协委员 慈元忠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颜,既有利于聚焦人气,又有益于撬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景区品质、开阔人文视野、重塑城市形象。作为哈尔滨的开埠区和主城区,道外区不仅有历史、有故事,更应让其历史和故事呈现出来、流传下去。在道外区创建若干历史文化载体,既可促进道外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又能优化和提升哈尔滨整体城市形象,丰富和传承哈尔滨城市文化特色。
建议向国家申请建设一个和南京大屠杀同等量的国家级抗联纪念馆或纪念园,系统地总结再现抗联斗争历史,成为全国最具权威的抗联历史纪念馆和抗联历史教育基地。建议将八区体育场迁至哈尔滨新区,将东北烈士纪念馆和八区体育场的游泳馆、冰球馆、篮球馆等构联成一个纪念馆群,并将白山黑水抗联战士斗争环境再现于现在的体育场内,从而建成一个有机统一、大气壮观、和谐宁静的具有举世影响力的纪念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闯关东”精神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和一条根脉,建议在进行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三期改造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与整个街区协调一致的“闯关东博物馆”,相信将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和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兴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拉动作用。
建立“全民上冰雪”体育健身工程市政协委员 赵明涛
由于哈尔滨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在冰雪体育运动上的优势,让市民对冰雪运动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应因势利导,以“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为引领,建立“全民上冰雪”体育健身工程,打造哈尔滨“生态冰雪体育城市”品牌;设立“冰雪狂欢节”,让市民、学生和孩子们走出家门,融入到冰雪运动之中。
应搞好规划布局。依据哈尔滨的人口分布、学校分布以及冰雪资源分布,规划辟建冰场、滑雪场和冰雪游乐场。建设冰壶训练基地,恢复学校冬季冰场,在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度假村修建小型冰雪活动场所。尤其是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和阿什河穿城而过,河沟两侧多为居民小区,为人口聚集地,可以利用“三沟一河”规划建设冰场和小型冰雪游乐场所,为市民、学生提供滑冰、滑雪、雪地足球、雪地摩托等活动场地。
应鼓励建立并扶持群众性的各类冬季冰雪运动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各级各类的冰雪体育运动竞技或娱乐性比赛,吸引全国各地冰雪体育爱好者广泛参与。通过体育学院组织短期培训,培养各类运动项目的指导教练。
围绕我市“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把冰上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普及冰雪运动知识,明确结业标准,让从哈尔滨走出去的学生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1—2项冰雪运动技能。
来源:哈尔滨日报 阴祖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