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市政协就全面推进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三)
发布日期:2018-09-30

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

市政协就全面推进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三)

  过去三年,我国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同期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比重超过14%。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国内游50亿人次,人均出游率3.6次,旅游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目前,我国出游方式散客化趋势显著,旅游空间行为全域化和旅游供给全域化特征日益明显,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

  对策与建议

  构建“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释放“旅游+”乘数效应

  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融合发展。打造得莫利等美丽宜居村庄、旅游小镇、风情县城以及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依托金龙山等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传统村落,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香坊工业园区、哈飞工业展示区、哈啤历史遗迹等开展工业旅游,发展旅游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利用万达文旅城、奥特莱斯枫叶小镇、会展中心等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开发特色、时尚、实用的便携性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收入。

  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利用元宝村、双城金满农家旅游观光合作社等培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依托五常乔府大院鸭稻米产业基地等开展农业观光体验游,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发展拥有“憨林哥”“靓林嫂”“俏林妹”“福林娃”元素的“森林人家”“森林小镇”,发展大顶子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水利旅游。

  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气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推广精品自驾游线路,打造松花江旅游风景道、公路服务区、铁路遗产和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发展松花江邮轮游艇旅游、松北低空旅游项目,丰富热气球、动力伞等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推动尚志、宾县等地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等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避寒度假目的地。

  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依托哈工大、哈工程开展科技教育旅游;利用双城“四野”文化遗址、阿城金上京遗址、依兰五国城遗址、使领馆文化资源等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利用薰衣草庄园等开展康养、休闲等健康旅游;依托松花江、亚布力、呼兰河口湿地等,做强中国赛艇公开赛、哈尔滨国际马拉松、F1摩托艇世锦赛,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体育旅游。

  凝聚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夜幕下的哈尔滨”旅游线路

  提升文化内涵,强化旅游创意,开发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增加有效供给。突出旅游产品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景区景点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彰显现有景区文化底蕴。对太阳岛、凤凰山等自然山水和文化遗迹进行历史文化包装,以添景、造景、理景等手法将自然与文化完美结合,赋予景区全新的文化内涵,强化文化魅力,提升景区品质。

  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将我市辽金古城遗址、金兀术养马场和成高子镇建筑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建成旅游景区,促进旅游供给品质化。培育旅游演艺品牌产品。促进民乐、冰上杂技、曲艺、二人转等演艺提档升级,融入旅游项目中,塑造旅游演艺品牌。采用历史、故事题材设计旅游线路,建议以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为蓝本,打造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举报机制

  应强化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责任意识,创建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环境。尽快出台规划,实施旅游立法,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严格规划建设管控,保持传统村镇、历史遗存的原有肌理,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创新工作机构,建立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等机构,建立市、区(县)两级政府联合查办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统一受理的旅游投诉举报机制。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咨询中心等多种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构建旅游高品质“生态圈”。利用大数据,加强旅游文明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制度,构建旅游产品和服务优胜劣汰机制。

  应加强安全监管,强化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警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旅游客运、旅游道路、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监管,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

  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应统筹全域系统营销,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树立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强化宣传推介,提高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等旅游宣传推广水平,做好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旅游宣传推介。塑造旅游品牌,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进一步提升太阳岛、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等旅游品牌影响力。

  应打造旅游推广联盟,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提高旅游营销精准度,有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构建智慧旅游营销推介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做到全域景区、全线路覆盖,实现PC端和移动终端随时访问与购买。

  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

  各级党政一把手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市、区(县)党委、政府要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各部门联动的旅游协调机制,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力度,依托哈尔滨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促进旅游资产交易,引导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旅游项目;设立旅游产业专项基金,统筹相关资金支持旅游发展。

  应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用地,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鼓励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方式建设旅游项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

  应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依托哈尔滨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全域旅游技能型人才,有条件的区、县(市)推进涉旅行业全员培训;鼓励规划、建筑、设计、艺术等专业人才到基层挂职帮扶指导旅游发展。

  应健全旅游统计制度,利用智慧城市平台和大数据,完善统计指标,构建数据监测、服务质量评价等统计体系。完善旅游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全域旅游推进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目标,加强对旅游发展综合成效的评估与考核。

  来源:哈尔滨日报  阴祖峰/文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