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五年叙说】哈尔滨市政协委员 周振文:我与大型文史画册《双城谱》
 

  2011年,我回家乡任政协主席,恰遇乡邦两大喜事:一是双城堡屯田200周年华诞;二是撤市设区。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许多耆老乡友希望政协能拿出一部有分量的地方文史,考镜源流,张扬文化,垂示将来。

  关于双城的历史,设治之前散见于宋人笔记、《宋史》、《金史》、《明实录》、《满文老档》等古代文献,凤毛麟角,如大海捞针。

  清嘉庆朝富俊兴办双城堡屯田后,地方史迹渐多,集中于清朝大内档案、军机处册档、《清实录》、《双城堡屯田纪略》、《吉林通志》、《吉林外纪》、《盛京时报》、《远东报》、《滨江时报》、《滨江日报》等。双城自己的地方志大抵有三种:民国版《双城县乡土志》、《双城县志》,共和国版的《双城县志》,因文献不足征,许多大事和历史名人被治史者付之阙如,双城历史最辉煌的地方或漫漶,或被完全湮没。

  当时,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编,就编纂一部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大型历史画册,要在可读性、学术性和适用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在第一次编辑部会议上,我的话一出口,主笔赵力先生面有难色,表示怀疑,编辑部的其他成员也很吃惊。实话实说,那时节我手头没有一张相关的历史图片,从有关部门传来的信息,也提供不出一张可用的当代图片,甚至连98′抗洪那么重大的事件,都没留下一张有意义的图片资料。

  我们是彻头彻尾的白手起家!在编纂期间,我只要能挤出时间,必亲力亲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率领大家本着对文史工作的热情和执着,考证历史,征集补拍图片,总行程数万里。一些家属受到感染,也成了我们编辑部的义工。就这样,一部331页的文史画册《双城谱》经年而成,独家的、首次披露的图片信息占50%以上。

  冷山文化——我们挖出的第一个大“金娃娃”

  双城的文明史从何时开始?三部官修的地方志都采纳了清末《吉林通志》的口径,以双城堡屯田为分野,清嘉庆十九年前只有简单的沿革或沿革表,以后才有各“志”。清代人物史迹简略,多为只言片语。民国后渐次稍有规模,伪满又骤然萎缩。

  这次修“谱”,我在立意上坚决杜绝消极地照抄照搬旧志书的懒汉思想,倡导积极地运用当代考古和地方史研究的新成果,增补完善双城历史,不仅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考订了唐代双城地区隶属于渤海国鄚颉府,找到了畜牧业大区滥觞的史实,还从《金史》中发现了辽圣宗年间拉林河(时称涞流水),曾围绕乌萨扎部一美女所发生的趣闻逸事。

  双城境内有大大小小17座古城遗址,旧志仅知道多为金朝开国皇帝阿骨打所修,民国诗人张璌书说:“长河应识旧涞流,几叹斜阳古渡头。一代兴亡悲逝水,千年城郭剩荒丘。”感慨归感慨,对于这些古城的来历和其中的人物则知之甚少,或语焉不详。

  我们经过考证,发现了辽代生女真太师府首任国相完颜雅达的聚落地“邑屯村”、金朝开国元勋国相撒改的“国相寨”——寥晦城,还有从城子里走出名垂青史的人物完颜宗翰、完颜宗宪、完颜秉德,以及来此谈判的宋使马扩等。马扩在他的《茆斋自叙》中,多次回忆自己在拉林河与金太祖以及撒改、宗翰等人交往的故事。

  《茆斋自叙》这本书,可谓是拉林河最早的历史文献。我还实地踏查了金太宗在双城地界所置的三个驿站——句孤孛堇寨、达河寨、蒲挞寨,亲自考察了金代宜春县古城遗址,这些新发现,都曾让我激动不已。但最令我为家乡古代历史文化自豪的,当是“冷山”与“冷山文化”。

  冷山,是金代黑龙江地区的文化地标,那里不仅是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颜希尹的聚落地,还是女真大字的发祥地,“南宋苏武”洪皓传播中原文化的流放地。

  为了搞清冷山的确切方位,我带领大家搜集了大量的史料,进行了精细的科学考证,按照当时的历史文献和洪皓及家人的笔记,从里程上、与金上京的方向上、与宁江州的气候类比上、地势生态环境上,均作了严谨的分析。使在他乡游离多年的“冷山文化”,终于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乡——今西官镇双城子古城。

  建炎四年,南宋假礼部尚书洪皓曾流放于金上京冷山,一住就是十年。他在冷山开馆授课,教诲希尹子孙学习中原文化,培育出大批优秀的女真文人。十年间,他曲水流觞,筑亭唱和,写下了不止千篇流行于当时的诗词歌赋,还有令后世震撼的“桦皮四书”。他的学生完颜守道、完颜守贞,均官拜丞相,并以贤良著称于时。一门三贤相,为金代双城“国相之邦”锦上添花。

  京旗屯田文化成为当下双城农业的旗帜

  《双城谱》付梓发行之前,人们对发生在200年前的双城堡屯田知之甚少,甚至把市井传说当成了正史。为了普及这段历史,《双城谱》不惜用大量的篇幅,用简洁的文字,配以生动的图片,把清仁宗首倡,富俊将军力行,如何确址双城、仿效京都八旗立屯、迎难而上三屯并进,得到嘉庆皇帝的褒奖,二废官如何劝课农桑、道光帝如何关怀京旗移驻、探花如何赋诗《屯田行》恭送京旗,旧谚“先有双城堡,后有哈尔滨”是怎么回事等历史大事,一一娓娓道来。

  这些令家乡人耳目一新的历史故事,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求书的人络绎不绝,大有洛阳纸贵之概。古诗《屯田行》脍炙人口,京旗摆谱、屯丁艰难的故事竞相传播,烧锅老字号也成了各个酒业关注的热点,前后将军府、翰林第、富公祠、神树图腾、旗民两衙、文庙、文昌阁、魁星楼、承旭门等历史文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编纂《双城谱》期间,双城农业正处于转型的酝酿期,如何实现在玉米黄金带上的涅槃,“理性谋划双城的转型”,推进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实施“双城品牌农业”成为讨论的热点。这时,《双城谱》不失时机地给予了文化上的支持,在双城品牌农业十六字方针中,八个字源于《双城谱》:京旗遗泽、红色基因。

  农业部门受《双城谱》的启发,从京旗双城堡屯田的农耕文明入手,追远渤海辽金,以历史资料为根据,编写了“农娃三十六品”。主要是重拾京旗遗风,把清代进贡的“稗米”、既食又药的“草珠子米”,以及充满文化内涵的京旗小豆包、京旗杂面条、京旗杀猪菜,独一无二的饮品“京旗甜酸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整合,使双城品牌农业别开生面,平添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以京旗文化为卖点的食品业和农家乐,也呼之欲出。

  “红色基因”也可以从《双城谱》找到答案。在开国大典上,双城生产公粮支前模范黄永德,代表中国农民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1955年,十一区农业生产全面规划,受到毛主席的注意,经验被推向了全国。毛主席还充分肯定了希勤村办合作化的经验,说:“我看就照这样办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方针”。1958年,邓小平视察了幸福农庄,提出了探索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1963年,双城成为全国第一批农业机械化重点县,双榆九经验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标杆。1996年跻身于全国产粮百强县前列,成为全国瞩目的大粮仓。

  古为今用,是我编纂《双城谱》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期。

  填补伪满时期的历史空白

  我在主编《双城谱》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搜集、表述民国时期、特别是伪满时期的双城历史。

  民国版《双城县志》主要记录了民国前期的人和事,共和国版《双城县志》对之后的历史和伪满时期的历史载之甚略,甚至出现重大的失误。我本着有史必录、有错必纠的原则,大胆而慎重地进行了“实录”。

  民国部分,我借用了当时“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的民谚,以“北有双城”为题,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双城在东北的显赫地位。向读者介绍了双城商界巨擎王庆发兴办轻便铁路,死而后已;第一届国会“八百罗汉”,双城九俊名列其中;县知事高文垣修志,为后世留得一部地方文献;留美博士孔宪武在哈开办首家中国人的西医院;翟文选愤然辞去省主席;王家祯潇洒接收威海卫;中东路事件韩斗瞻殉国,蔡品三折冲,莫德惠赴苏;蔡铁痴冒死营救周恩来,赵泽民打响中国民众抗日第一枪,平难社刊发救亡第一组诗,双城堡阻击战百名壮士殉国,关将军报国断头等多不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赵泽民打响民众抗日第一枪,是《双城谱》的一个重大发现。“九·一八”事变后,腐败的东北官吏非逃即降,能够守土有责者凤毛麟角,而又能为国捐躯,从容就义者,只有双城骄子、怀德县县长赵泽民一人。关于他的事迹,以往的双城文史没有只言片语。为了重现这一史实,我们亲赴公主岭市,了解赵泽民烈士的事迹。

  赵泽民,原名赵海楼,京都满洲正白旗人,生于县城东南隅。父赵文锦,广有良田,生三子,泽民最出色。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北京政府农商部、辽宁省政府、盘山县政府,民国20年(1931年)9月10日,任怀德县县长。事变当日夜,日军悍然侵入公主岭,第二天强行接收公主岭、范家屯,形势骤变。

  赵泽民往见日酋,日酋劝降不成,诱之脱离中国,赵泽民大义凛然,反问:“设为要求汝脱离贵国而独立自治,可乎?”日酋大怒,先刑拘威逼,复用美女诱惑,赵泽民均不为所动,回城后率军民打响了中国抗日第一枪。兵败,作绝命诗:“览见曙光又黄昏,不是冤家不上门。麦城尽处有明路,血照乡关无裂痕。国父喻华为炸弹,无知丑虏效鲸吞。此身拼做导火索,会看雷霆歼敌魂。”被俘后,坚贞不屈,日寇终不死心,强迫其观看狼狗如何噬死抗日志士,并说“现在投降还来得及。”赵泽民闭目不语,遂被绞轮绞死,日寇碎其体骨,扔入狗圈。时年仅33岁,成为民国第一个为守土捐躯的爱国县长。

  在公主岭市的历史陈列馆中,赵泽民烈士的照片是想象中的画像,我们当场把一帧光彩照人的烈士照片赠给了公主岭市,并互相交流了与烈士有关的珍贵史料。

  伪满时期的双城,当局号称“满洲第一壮县”,一县之粮相当于锦州、兴安两省。纵观这段历史,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双城儿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发生在本土上的主要战事有义勇军六进古堡,安西闪电战等。共和国版《双城县志》没有这方面的记录,还误把进城的抗日义勇军写成了土匪,《双城谱》对此进行了重要更正,并运用大量的史料,第一次展示了抗日军民兰棱站颠覆大票车、万家窝堡拦截小票车、五家站颠覆国际列车,安西区段“8·30劫车事件”等英雄事迹。

  在抗日战争期间,“8·30劫车事件”最为著名。在那场漂亮的伏击战中,国际列豪华车厢内爱媛县北满考察团80余日本人,非死即伤,无一幸免,双眼桥下的积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日伪当局惊呼:此次列车被袭,“突破过去多次之记录,实为未曾有之大惨事。”国内各大媒体、日本《朝日画报》,均详细地予以报道。北平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也在《东北旬刊》上,进行了连续报道。

  为纠正《双城县志》的失误,我们运用当时的新闻报道,详实地再现了抗日义勇军六进双城堡的全过程。关于那次战事,老百姓口传历史为“李破烂进城”,因以讹传讹,存在一定的误解。

  总之,《双城谱》填补了双城文史伪满时期的许多空白。它像一个多棱镜,客观地反映各个阶层、各类人物的表现,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

  光复时期的两大看点

  《双城谱》光复时期有两大看点,一个是林彪亲自给双城下发了一个通告,另一个是齐云、何方、范政、安危等老一代革命家在双城。

  光复后,双城人民最感豪壮的是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林彪将军在这里运筹帷幄。我认为《双城谱》不能泛泛而论,要用历史资料说话,探索林彪与双城之间的直接信息。为此,编辑部的同志认真反复地翻阅档案。这些档案,早已被本地文史工作者翻烂了,均无收获。

  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竟找到了一份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于1947年2月23日专门为双城签发的特别《通告》,内容是约束部队,减轻双城支前负担。使我们感受到,双城的老区地位和为全国解放做出的卓绝奉献。

  在解放战争期间,尤其是“三下江南”最艰难的阶段,双城出现了万人参军、10万人支前、全县人民饿着肚皮送军粮“一切为了前线”的感人场面。据权威统计,在解放战争中,双城是黑龙江地区出战勤最多的县,所出动的民工、担架队、车夫占全县人口的22%,出战勤畜力55320匹次。在连续两年受灾的情况下,累计交公粮33196万斤(当时全县粮食总产水平仅4亿多斤),其中军粮19917.6万斤,占公粮的60%。

  时任四区区委书记的齐云(习近平主席母亲齐心的大姐)以身作则,组织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和战勤服务,以及多种多样的优待革属活动。范政、安危一边领导土改,一边从事小说创作,他们的文学作品激励了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双城谱》问世之后,各地乡友争相传阅。双城娇子、深圳速度的创造者张恩沛,为了得到这部书,多方托人,几经辗转,终于如愿以偿。一位天津乡友得到书后,感慨地说:乡愁是铭记故乡的精神灯塔,《双城谱》就是我的乡愁。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