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构建我市“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建议
农工党哈尔滨市委员会
截止到201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2.86万人,占总人口的17.5%,与全国相比,高出2个百分点。其中,约有80万居家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一半;80周岁高龄老人接近22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20余万人,老年人口的增长是总人口增长比例的7.8倍,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突破25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5%,当前,我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失能老人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步等特征,加之癌症和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和依赖性增强。因此,在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加快临终关怀服务工作,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去,同时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民生和社会保障规划。加快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制度设计,出台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意见,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护理标准、工作规范、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医保给付以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政策。区、县(市)相应制定配套规划,将发展临终关怀服务工作纳入民生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
(二)争取财政经费及医保相关政策支持。把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探索在医疗收费系统中建立临终关怀护理收费标准,采用政府支付一部分、家庭承担一部分、社会支持一部分的方法。同时,设立临终关怀医保支付项目,由市物价部门制定付费标准和每位弥留病人可报销次数,由各类医保全额支付。将临终关怀服务资金纳入市、县两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财政支付对临终关怀服务建设费用进行托底。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对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予以适当资助,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临终关怀专门医院或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老年护理机构。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临终关怀病区。在现有的一般综合医院、养老院,特别是老年医院和肿瘤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区或病房是非常可行的临终关怀实践方式。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病房、病区、医护人员等硬件资源,开设临终关怀病房或病区不需太多额外投入。二是虽然多数老人愿意在家养老,但一旦病人病情不稳,绝大多数病人都会被家人送往医院抢救,若抢救无效,多数病人会在医院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后历程。三是在专业医护人员的配备方面,医院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至少能够提供具备相关专业的人员为临终病人实施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护理。
(四)加快临终关怀人才培养。一是应全力办好健康照料相关专业,积极支持我市医科类大中专院校建立并办好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等专业或设置相关课程,努力培育一批掌握科学心理护理方法和医护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应大力加强现有医师和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临终关怀服务的专业理念和能力。要鼓励相近专业如老年病学、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肿瘤学、麻醉学、中医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员参与到临终关怀、舒缓医学的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三是应完善相应人事制度和就业政策,让进入临终关怀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护理专业高校毕业生获得正式的职业认可,要将临终护理人员纳入紧缺人员范畴,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工资待遇和补助标准要高于我市平均工资的1倍。
(五)创建临终关怀社会支持体系。一是应扶持相关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对临终关怀对象进行情绪疏导,整合各种资源以提供细致的老人照护、心理和社会服务。二是应培育临终关怀的志愿组织,使之掌握必备的技能,能提供患者迫切需要的各种服务,并做好风险保障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给予必要的工作津贴。三是应强化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和移风易俗教育,在学校开展生命伦理教育,提倡高质量的“生”、有尊严的“死”,倡导临终关怀义工精神,逐渐扩大全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