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

关于健全和保障失能老人医疗服务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6-01-18

  关于健全和保障失能老人医疗服务的建议

  哈尔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我国“失能老人”的总数已经超过370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失能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对于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压力同样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

  当前,我市失能老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养老院不愿意接收。养老院照顾失能老人的风险大,失能老人一旦发生意外,家属如闹事,赔偿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尤其对民办养老机构来说,也许几年的辛苦钱就打水漂了,且会对养老机构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入住率,养老机构得不偿失。同时,养老院看护能力不足,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照顾失能老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另一方面是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发挥作用。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范围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利用率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群众公信度也不高。因此,如何解决好我市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和就医问题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我认为,应重点挖掘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潜力,将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列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这样,不仅能解决失能老人到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又能缓解大医院就医的压力,还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将失能老人医疗护理服务列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建立失能和高龄老人健康医疗档案信息库和呼叫中心,由专人管理,定期为失能和高龄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及生活照料。呼叫中心连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人有任何需求都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得到很好的帮助,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拨打电话、登陆网站、一键式呼叫等方式获得服务。构建社区卫生院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两级医疗卫生照顾体系。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度。为失能老年人配置社区家庭医生,在居委会协调参与下,建立分片包户制,逐步实现中心(站)所服务区域的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项目,或由失能老人以及家属预约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服务,社区医生按时上门为病人看病并负责记录失能老人的健康档案,普通的药品及诊疗服务费用与病人就医一致,不收出诊费及额外的服务费。

  (三)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中心基础设施投入。更新诊断、治疗及消毒设备,改善治疗环境,增加医护人员和护工编制,开设5-10张家庭病床,对经济困难的失能和高龄老人采取集中医疗护理照料,实行个人和政府分担机制。

  (四)出台优惠政策,提高社区医生工资和福利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吸引医学、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和有一定管理水平的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到基层工作,充实社区卫生基层服务队伍。确保社区医生的年人均工资收入不低于二级甲等医院人均工资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级职称评定比例,同比放宽至30%左右。为家庭医生配备必备的交通、通讯工具和相应经费,改善家庭医生的工作条件。

  (五)建设高素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一是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于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者,由财政发给职称补贴,既解决就业问题,又保证养老护理员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给予社工身份,吸引高学历的年轻人到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缓解养老服务队伍流动性强、人员缺口大的问题。三是对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给予政策扶持,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水平,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四是开展养老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培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价值观,大力宣传养老服务人员中的先进典型,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五是区域内的社区医生应与居家养老护工结成对子,一名社区医生负责3-5位护工的培训及考核工作,护工在工作中遇到有关护理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和社区医生第一时间沟通解决。

  (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型医院的无缝对接绿色通道。对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失能老人,如有需求到大型医院进行治疗,可通过绿色通道预约办理,医院提前调配预留床位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在失能老人需要更全面的治疗时能得到相应的帮助。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