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儿童医院院长丁凤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完善基层医疗卫0生服务模式,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近年来,虽然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迅速发展,群众认知度和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机构建设滞后。全市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2个,目前已建设成112个,尚有30个中心没有完成建设。二是房屋面积不足。48个中心面积不足,达不到国家规定1400平方米最低标准。三是设备床位简陋。仍有一些社区中心设备简陋,无法设立住院床位,辖区居民无法就近在社区住院治疗,也增加了就医费用负担。
(二)卫生技术人才仍然匮乏短缺。一是编制不足。国内先进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配备标准,已经达到社区人口的1.2-1.5‰,而我市仅达到0.8‰,全市社区中心外聘1547名。二是骨干人才短缺。目前在岗在编人员28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68.1%(本科以上学历占30.3%,大专占34.3%,中专及无学历占35.4%)。公卫医师和医技人员等骨干人才严重不足。
(三)医疗服务能力急待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功能有弱化趋势,尤其是普遍取消了手术室,一些简单外科手术无法在社区开展。一些回社区康复治疗患者购不到所需药品。受基层医疗服务不足等因素影响,给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制度带来难度。同时,面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急需从政策体制上以及服务模式机制上,尽快调整创新,加以应对。
为此,我建议:
(一)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快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市和区、县(市)政府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新建等多种方式,尽快完成社区中心建设,跟进城市新区改造扩建,尽快实现城市社区中心全覆盖。三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有计划地对现有不达标社区中心进行改扩建,同步推进设备更新和提档升级建设,尽快实现社区中心全部开设住院床位,满足社区群众就医需求。
(二)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省市编制部门应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配备标准,至少应达到1.2-1.5‰;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方案》,三级医院的医生应定期到社区出诊,提高社区的诊疗能力。多渠道引进医护技等紧缺人才,尽快缓解社区机构人力不足矛盾。加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织开展练兵比武活动,尽快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全科诊室、特色专科、医技科室和二级以下手术等骨干科室建设,尽快提升社区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等医疗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深化基层医改,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机制建设,实行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的激励分配机制。深化城市医院与社区中心医联体建设,建立就医转诊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机制建设,组织社区中心与小型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关系,与居家养老尤其是失独失能老年人签订服务协议,有条件社区中心开设临终关怀病床,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和个人三方分担的筹资机制,为居民提供契约式健康管理服务。调整完善医保付费政策,加大向社区倾斜力度,学习借鉴试点省市的经验尽快制定医保病人分级诊疗相关制度,推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机制建设,引导患者向基层合理流动。
(四)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采取市、区、县(市)政府配套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办法,加快建设互联网医疗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时时监管。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实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相衔接,实现居民就医与医保结算及医疗救助等管理系统相衔接,实现居民医疗医保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一卡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资源,加快推进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南岗等地慢病管理“云”服务和穿戴设备进家庭等模式,实现对社区慢病患者和失独失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时时在线健康监测与管理,全面提升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医疗保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