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工业雄风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富集。但近年来我市工业规模和速度已大大滞后于许多发达城市,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发展。如何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重振工业雄风,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我市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速度慢,产业规模小。我市曾经为全国第五大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前20年位居全国十大工业城市之列,但在2004到2014这十年间与发达城市差距不断拉大,已退出25名之外,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是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没超千亿元的城市。
(二)投资不到位,缺少大项目。2004年以来,我市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不到第三产业1/2。10年间较沈阳、大连、长春分别少投资5000、4000和3000亿元。我市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的总承包企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3户,而大连11户,沈阳10户,长春9户。缺少像西安千亿元产值的三星集团高科技芯片大项目、重庆万亿元产值的惠普和富士康等IT产业大项目。
(三)人才流失多,产业链条短。我市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企业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产业技术工人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造成某些项目人才匮乏。长春市汽车产业园拥有一汽大众等多个主机厂、3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改装企业,可配套5000多个品种。我市装备工业的地方配套率不到30%,严重缺乏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力。 (四)国有比重大,私企发展慢。目前,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重为46%,高于全国发达城市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央企比重为26%,高于全国发达城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50户央企一直呈低速增长态势,2014年平均增速低于全市6.7个百分点。我市非公经济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低,竞争力弱。实现增加值比重为54%,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城市80—90 %的水平。
二、重振工业雄风,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市应切实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工业立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升工业运行质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转变发展理念,将工业作为经济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树立优先发展工业理念,尽快将产业发展结构从“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必须将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和招商引资的核心目标,把打造强势工业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手段,优先发展,重点推进。
(二)统筹布局,依托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一是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将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提升到不低于第三产业的水平。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哈尔滨作为国家重大项目摆放地。三是千方百计引进百亿、千亿级中高端重大工业项目来哈发展。四是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生成一批大项目。依托哈啤百威、华润三星、雀巢、肉联,大力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产业;依托哈飞、东安,大力发展直升机、通用机、高端发动机、飞机拆解等航空航天产业;依托电站集团,大力发展核电设备产业;依托汽轮机,大力发展航空燃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产业;依托哈工程,大力发展声纳、导航、定位等高新技术船舶装备产业;依托哈工大,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依托哈一机、建成机械厂,大力发展全地型履带装甲车产业;依托哈工大、测绘二分局,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依托车辆厂、东轻、哈轴、建成机械厂,大力发展高铁货车、城际货车产业;依托哈塑四厂,大力发展大口径聚乙烯塑料包产业。
(三)围绕“龙江丝路带”建设,打造开放型加工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哈南新区、科技创新城、利民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和哈东新区建设对俄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区,吸引生产要素和外向型产业项目向我市聚集,完善跨境产业链,大力发展航空装备、机电装备、新材料、宝玉石加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木制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建设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发达的外向型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强化振兴工业保障力。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将战略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全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行动准则。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振兴工业的政绩考评机制和考核评价标准。将工业发展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财政收入贡献、引进项目数量、固定资产投入等多项有利于工业快速发展的指标作为相关政绩考核标准,努力克服各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三是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由市领导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业服务体系,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对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从重从严处罚,坚决杜绝“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