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亿5404万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亿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10年前明显上升。2014年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164.6万,占总人口17.08%,80岁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3.6%;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47.8%;部分丧失和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7.3%。据测算,哈尔滨市老年人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每年哈市都会新增老人近4万,哈尔滨市已成为典型老龄化城市。
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有三种:(1)居家养老:住在家里,主要由子女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生活;(2)机构养老:住养老院,老年公寓等。(3)社区养老:住在家里,由社区提供生活和医疗服务。虽然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如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的服务保障网络。但是我国的国情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方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子女的工作繁忙,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都选择了“养老护工”来帮助照顾。可是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就有三千多万,如果按照国际通常的一比三配备护理人员的比例,至少需要一千万人。
但是目前养老护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护工严重短缺,在岗工作护工劳动强度大。2.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3.护工的培训和级别无专业法规,工资低,待遇无保障。总之,工资低、活累、活脏使养老护工处于高速流动状态,经验、专业性难以聚集。养老护工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等现状,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制约养老机构的发展。养老成为全社会的重点问题,如何提高养老护工的专业水平,保证养老护工人数及队伍的稳定性,保障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及幸福指数,使老人人生中最后“一公里”走的有尊严是养老工作推进的重要环节。诸多养老机构呼吁国家推动养老护工行业发展。近年来,医养结合的模式的提出强调了医疗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我多年来关注的重点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养老护工的培训问题。培养足够数量和具有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养老护工是医养结合模式落实比较重要的环节。
建议如下:
1.由卫生部门牵头,制定政策,要求大中型医院承担为养老服务培训和储备专业化水平的护理人员队伍的义务。各级卫生院可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委托医院培养紧缺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机构管理人才。另外各级有条件医院要定期开展养老服务职业培训,为培训合格护工发放不同等级的等级证,为养老机构实行护理员持证上岗打下基础。
2.由大医院义务承担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任务,大规模、高频率地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免费培训,能够保证整个护工队伍的数量及稳定性。培训内容按照医院“三级护理”标准,可将需护理的老人根据三个等级,比如能自理、半自理、无自理能力,分等级培训。可根据需要培训内容包括慢性病的护理,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病、骨折康复等疾病的监测、用药、康复锻炼护理,还应掌握急性疾病的抢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等。培训合格后由医疗部门考核后发放不同等级的证书。
3.民政部门应该为了保障“养老护工”的队伍建设,应该提高护工收入,建议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并实行工资制。参照月嫂管理办法,制定法规将护工根据培训部门、培训时间长短和质量考核、做护工工作年限进行分级,制定相应的工资标准,比如初级护工、中级护工、高级护工,在相关部门发上岗证,凭资质上岗准入,按月发放最低工资,并为他们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应待遇,并根据护工工作年限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福利,例如休息天数、津贴、奖励等补助。通过这样的一个培训、评价、激励的机制,来建立起一支适应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4.教育部门应倡导高等院校能够开设老年人医学、老年人营养学、老年人心理学、老年人护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的学历教育,并在中专、职业学校增设老人护理专业,培养中、高、低档的护理人才。大力开发本地医护学校人才资源,有关部门逐年定期招聘一定数量的身体健康的人员及志愿者为逐年增加的老年人群护理储备资源。
5.大力发展义工、志愿者服务体制,提倡在校学生、社会人员通过培训参与养老工作。模仿北京、郑州等地的一些民间机构,每周组织义工去对应的养老院,教老人制作手工或学唱戏曲,形式多种多样——让义工前往养老院关爱老人呈常态化、定点定期化,这样可使义工与老人形成熟悉对子,更加便于相互融合。 为了让失能老人安度晚年更有尊严,让慢病老人逐步康复回归社会,让健康老人益寿延年享受生活。“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切实解决了老年群体看病难、护理难、照顾难的问题,得到了老人及其家属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