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占人口总数的17.1%。近几年来,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老年人口的增长幅度达到7.8%,占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面对我市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养老服务的传统模式就显现出滞后的瓶颈。为了积极有效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应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破解传统养老模式所带来的障碍。
一、我市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现状
目前,我市有市区公办大型养老机构5家,其中,市民政部门直属的4家,全部设置了内设医疗机构,可以就地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有市区大型民办养老机构(100张床位以上)24家,其中,2家设置了内设医疗机构。从为老服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上,确定了康复和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了老年医疗护理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增加了医疗护理床位,在松北、呼兰各规划设置一所大型老年护理院,其他各区、县(市)设置100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护理院。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整合和扩增现有资源,成立区域老年护理中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和社区护理站、鼓励与区域内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之间建立转诊与康复护理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老年护理机构设置临终关怀病房。三级以上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优先医疗服务。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因政府的关注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时间较短和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原因,其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同样因资金、组织管理等原因,大多只能提供一般生活照顾,一些条件好的机构也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且大多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而且数量很少,和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现状
老年人进入老龄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生急骤变化,抵抗力下降、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步丧失,住院人数增加,且病程长、康复慢……。据资料显示,70岁以上的老人,约10%患有躯体功能障碍。然而,医院人满为患,老人看病很难,不少老人病无所治、老无所依。
目前,我市的老年人的养老大致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三大部分。然而,高龄、少子、空巢、失能、多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生活不能自理和独居的老年人数大幅度上升,养老护理照料工作更为重要、需求更为迫切。当前的护工现状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所需养老护理员的数量、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也意味着产业化的长期照料护理机构建设必须加快发展。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市现有百万老人共需要养老护理员30多万人,现有养老服务人员中60% 以上没有经过正规职业培训和持证上岗,经过短期(15天)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不足7万名,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由于受现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养老院只是单一的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无法给患病老人入院后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精神上的疏导。致使本为老年人敞开的这所机构的大门拒绝了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
从以上医疗服务总体情况看,大部分医疗机构不具备专门的为老医疗服务,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如:哈尔滨市太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唯一一所哈尔滨市老年医院领办的国有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因政府的关注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时间较短和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原因,其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同样因资金、组织管理等原因,大多只能提供一般生活照顾,一些条件好的机构也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且大多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如:市民政局开办的哈尔滨市安康老年公寓,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功能设置都可排在全国的前列,但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而且数量很少,和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三、制约医养养老模式的问题
所谓“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权威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结合。对于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说,医养结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理念创新。长期以来,以提供基本食宿及简单生活照料为主要功能的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构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而代表当今养老服务前沿理念、具备医疗和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型老年康复养护机构尚未形成雏形,也较少为人们所认知。银色浪潮的压力迫使社会各界必须重视养老模式,特别是医养结合的模式探索。近来,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的日常护理,综合能力强的大型医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盈利高的常规医疗,不愿参与低盈利的养老领域。患病和失能老人的特殊医疗需求,成了现阶段养老难以满足的空白地带,被边缘趋势十分明显。这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四、医养结合的新路径
面对国内严峻的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只是寻求养老模式变革的一个突破口,由于养老模式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面临着政策、机构、资金、机制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完善的基础。政府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相应制定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二)政府应该积极协调与各部门通力合作
政府支撑,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另外,民政部门应确认其非营利性,政府与医疗部门沟通协调养护机构一并纳入医保。这样既解决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养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尽快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民政部门应建立专项机制。当下,最迫切的是要拓宽“医养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募集资金资助培养更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惠及更多老人。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共同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当前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成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教育部门要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保障他们的权益,稳定人才队伍。
(五)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解决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有能力、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做好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工作,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作出贡献。
被并案件标题:关于尽快建立我市失能半失能老人保障体系的建议
被并案件提出人:市农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