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

我市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6-01-14

  农产品集散地是联结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中枢,具有中转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包装加工、物流配送、展销展示等功能。我市是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数量多、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在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积极培育打造地域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备的农产品集散地,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生产与消费的有效衔接,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我市地产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我市打造农产品集散地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一)自然环境与区域位置优势

  我市地域辽阔,占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是土地面积最大的省辖市,全市户籍总人口993.5万,居省会城市第二位。我市地处世界著名三大珍稀黑土带,自然环境良好,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农作物日照充足,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作为国家门户城市和特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我市是国家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是连接欧亚大陆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桥梁,也是东北亚经济贸易中心,交通快捷便利。

  (二)农业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

  我省被誉为“中华大粮仓”,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净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亿斤,商品量达到800亿斤,粮食净调出量达到600亿斤,占全国比重近50%。我市是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201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050.1万亩,增长0.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98.5万亩,增长0.4%。其中,水稻946.7万亩,增长8.0%;玉米1708.2万亩,增长3.0%;大豆204.5万亩,下降33.4%。粮食总产量达到330亿斤,其中,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为103.7万吨、39.8万吨、149.1万吨,分别增长10.9%、5.6%、3.5%。近年来,我市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居四大主导产业之首。同时,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拥有“五常”大米、“完达山”乳品、“北大荒”大豆油等全国知名品牌。

  (三)农产品品质与安全监管优势

  我市土肥田洁,农药、化肥的平均使用量全国最低,每亩平均化肥用量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耕地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识2269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产品认证数量、生产总值及加工总量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市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入驻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国家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我市位列其中,2013年完成道里、南岗等6个主城区的追溯体系建设。同时,我市积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粮食和物价部门对全市农产品价格进行动态监测,每周向社会发布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监测信息。

  (四)现有与规划建设中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优势

  我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农产品集散的主要渠道。粮食集散地拥有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哈尔滨香坊粮食物流中心和信义粮油批发市场等。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是集交易、结算、信息、物流、期货代理等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500万吨,已成为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现货与期货交易相结合,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型粮食交易中心。哈尔滨香坊粮食物流中心是市属龙头企业,占地22.5万平方米,有2.5公里铁路专用线,汇集省内外粮油经销商156家、名优品牌180多种,年交易量超过100万吨,产品远销京、津、户、杭及华中、华南等地。我市大型果蔬、肉类等农产品集散地既有现正在运营的大型批发市场,更有规划建设中的超大型批发市场。其中,2002年投入运营的哈达批发市场占地14.1万平方米,年交易额130亿元;润恒物流园2012年投入运营,占地100万平方米,建有10万吨冷藏库;新胜禽蛋批发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位居前列,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27个大中城市;中国双城果蔬绿色(有机)净菜物流基地于2013年9月投入运营;还有正在规划建设的黑龙江地利农产品物流中心、南岗红旗乡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上述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投入运营后,将使我市的农产品集散能力显著增强。

  (五)交通运输与冷链物流业发展优势

  我市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铁路运输方面实行“五优先”政策,畅通“绿色通道”,确保煤、粮、油等国家重点战略物资运输的需求,2012年货运总量11763.7万吨。公路运输方面,我市公路网络布局较为完善,有京哈、哈佳、哈同、绥满、吉黑等多条高速公路与域外连接。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畅通工程,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2012年全市公路货运量为9606万吨。2013年8月,我市入选全国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将通过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物流配送方式,降低“最后一公里”运输成本,稳定物价。我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较快且发展潜力较大。目前,全市冷库总储存能力超过50万吨,拥有冷藏车155辆,冷藏车总吨位1541吨,拥有各类冷链物流企业88家,其中,储藏能力在2000吨以上的冷链物流企业28家。

  二、我市打造全国重要农产品集散地的差距与不足

  我市农产品集散地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与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相适应。现阶段,农产品集散地建设在整体规划、政策扶持、基础设施、交易规模、流通效益、服务功能、辐射能力、知名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规划欠缺,政策引导不够

  近年来,我市种植业、养殖业与食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发展相对滞后。我市对农产品集散地发展缺乏统筹的谋划,对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的规模、建设标准、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随着各区、县(市)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些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纷纷来哈投资,使我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倍增。但当前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有的市场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标准不高,制约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市对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政策研究不够深入。商务部于2013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通知”,公布了首批全国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联系名单31家和首批电子结算重点联系市场名单24家,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名单中没有我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说明我市对国家产业政策关注研究和资金申请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经济效益不高

  我市市场销售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很少,我省虽为商品粮生产第一大省,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在全国仅列第七位,我市虽然是全省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比例约占农副产品总量的60%。从食品加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我国平均为0.66:1,与我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我市仅为0.59:1。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在美国加工后可增值3.72元,而我市只能增值0.38元。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市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加工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农产品地产地销的多,辐射全国的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使得我市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经济效益不高。

  (三)市场辐射能力不强,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

  目前,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处于发展阶段。我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的省会城市,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型粮食中转集散基地,粮食批发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规模偏小、仓储能力不足,经营品种不全,诸如地产的小杂粮等特色品种在市场中极为少见。外地粮食产品通过市场销到我市的多,我市的粮食产品通过市场销往外地的少,销往国外的更是微乎其微,市场的辐射力和知名度远远不够,没能充分发挥粮食集散的主渠道作用,在全国大宗粮食产品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我市还没有形成全国知名的果蔬、肉类等农产品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012年润恒物流园投入运营,双城果蔬绿色(有机)净菜物流基地2013年9月开业,均需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期,其他几家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尚在筹划中。10多年来,我市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哈达一家,目前来看其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功能单一,知名度不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减弱,发展空间受限。总之,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良的农产品品质等优势不相适应。

  (四)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备,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

  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多以提供交易场所、摊位租赁、收取管理费为主,现有批发市场的管理仍然沿用集贸市场的管理办法,缺少与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现代流通支撑体系,在开拓和培育市场、开展增值服务、发展现代物流等方面缺乏创新。一是交易手段和结算方式相对落后,交易方式多为协商交易,现金结算占到一半以上,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竞拍竞卖方式等现代交易手段在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应用,一定程度影响了价格形成功能的发挥,不能全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二是市场网络建设滞后,网站资源利用率较低,农户、企业、市场之间信息不畅,数据库系统开发缓慢,农产品信息整合不够。除哈达批发市场建有网站外,其它批发市场网站尚未建立或投入运行。三是市场与生产基地的联系不紧密,尚未建立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零售经营”的流通模式。四是市场的建设标准较低,有的市场建筑结构不合理,冬季取暖设施不完善,经营环境不佳,摊位闲置率较高。

  (五)市场准入制度还需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我市自2007年起实施主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出具产地证明”、“市场配备检测设备”、“不合格产品退市”等一些列规定。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深入实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率有了大幅提高,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农产品的日常流通中,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不尽完善。以哈达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平均每天果菜等农产品的到货量约为6000吨,批批检测的难度较大,有些外地运来的农产品供应链条长、无法提供产地证明及检验合格证明。同时,我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了吸引业户,对进入市场的经营者基本不设准入门槛,致使大量的小户经营者、还有一些流动业户进入市场经营,造成批发市场经营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加之果菜来源地不固定,因此,进出市场的农产品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农产品流通领域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待健全。

  (六)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冷链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我市是全国物资运输的末端,向内地省份的运输距离较长,物流成本偏高,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铁路部门制定的粮食等战略物资的“绿色通道”政策在实际运行中难以兑现,铁路粮食运输车皮难请,地产粮食外运能力不足。有些发往南方省份的运粮货车铁路部门要收取回程空驶费,粮食经营这样的微利行业难以承担如此高额的费用,造成粮食积压。市区内公路运输对大型货运车的限时、限行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在市内的及时配送。现阶段,我市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模较小,缺乏较为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现有冷冻冷藏设施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的冷冻冷藏设施不足,全市冷链资源配置还需进一步优化。此外,冷链物流业的信息技术利用不够,管理水平不高,专业人才亦十分匮乏,尚未建立起专业、高效、快捷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三、相关对策建议

  我市要加强农产品集散地建设,积极打造全国性的农产品流通平台,立足全省、辐射全国、开拓国际,构筑“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农业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和品牌优势,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加强宏观引导,强化政策支持

  农产品集散地建设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建设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需要政府宏观引导,强化政策支持。近期,国家和省里相继出台优惠政策,给农产品集散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商务部针对加快推进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要力争经过3至5年的发展,在全国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级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培育一批市场规模大、辐射力强、具备区域性集散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强调加大居民“菜篮子”、“米袋子”民生保障力度,规范降低农产品市场收费。我们要抓住政策机遇,全力申请国家和省里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利用我们的优势,力争列入国家和省级规划项目,并积极落实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助推我市农产品集散地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依据我市《商贸流通业总体布局规划》(2013—2020年),制定我市农产品集散地建设整体规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密切宏观指导部门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系,经常沟通了解情况,协调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增强加工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从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过去依靠资源,现在依靠加工,将来要靠流通。我们在搞好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同时,更应注重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尽快改变我市农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经济效益低下的不利局面,减少我市“原字号”农产品直接对外销售,进一步优化我市流通中农产品的结构,提高深加工农产品的比重,将粗品做细,细品做精,提高产品的档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我市食品加工资源,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建立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水稻、大豆、玉米、乳品、肉制品等我市主导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加工品种,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我市绿色农产品品质,打造更多的全国知名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全国及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资源和产业优势向品牌和效益优势的转化。

  (三)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市应整合现有果蔬、肉类等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坚持新建与改建、扩建相结合,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防止利用农产品集散地建设圈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充分挖掘现有批发市场的潜力,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构建区域统筹、集约用地、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局面,着重提高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方面,应依托现有的粮食资源优势,打造我市大型粮食物流平台,培育综合性粮食物流航母,提升我市优质粮源在全国市场的地位,确立我市在东北亚地区粮食交易物流平台的核心地位。密切与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对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研究和利用,加强与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使我市在大宗粮食定价等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以我市优质绿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在我市举办的“哈洽会”、“农博会”、“绿博会”等国际性重大展会扩大宣传,继续“走出去”进行展销展示,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集散地的知名度。

  (四)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推广现代流通方式

  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产品集散地的配套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打造集农产品交易、展示、分选、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以及办公、会展、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集散中心。一是推广先进的电子结算交易方式,减少现金交易量,提高交易效率,确保资金安全。同时,发展远程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及竞拍竞卖等现代交易方式,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集散地的价格形成功能。二是加强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大型批发市场网站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生产、流通和消费,使批发市场成为信息分析处理的有效载体。三是密切市场与基地的联系,形成“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零售市场+综合服务”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四是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应达到标准化市场的要求,为广大业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五是拓宽服务领域,开展政策法规咨询、交易各环节的衔接、争议仲裁等服务,如条件允许还可提供保证金、担保等服务项目。

  (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提高市场内流通农产品检验检测率。农产品检测要按国家标准执行,并逐步与世界标准接轨,检测结果要纳入到国家农产品检验检测数据统计网,实现农产品安全综合管理的信息平台与全国联网,作为国家指导农产品质量的数据来源地,树立我市食品安全城市形象。以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控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索证索票制度,完善从“农田到市场,从市场到餐桌”的追溯链条。加快我市肉菜追溯体系二、三期工程建设,扩大覆盖范围,并将可追溯品种向水产品、豆制品、水果等农产品延伸。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追溯技术,加快产品编码技术、电子识别技术以及电子标签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同时,设立市场经营业户的准入门槛,实行资格审查认定制,业户要入市登记成为会员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不断提高市场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

  (六)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保障农产品的运输需求

  建议有关部门积极与铁路货运方面沟通协调,认真研究我市粮食运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我市能够真正享受到粮食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及时运出。公路建设要以高等级干线网建设为主,重点加强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连接,加强农村的道路建设,确保农产品的及时快速运输。可借鉴西安等地的做法,向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运输车发证,确保农产品在市内的及时配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保鲜要求越来越高,对冷链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市要提升冷链物流业整体实力,加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优质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冷链物流联盟,发挥联盟企业的互补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同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引进优秀技术及管理人才,提高冷链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