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博客上,宋要武用这样一段文字介绍自己——出生在哈尔滨,成长在哈尔滨;学习在哈尔滨,生活在哈尔滨,工作在哈尔滨。以做哈尔滨人为荣,发誓紧握哈尔滨这支中国城市中的“潜力股”——一生一世。正是怀着对家乡哈尔滨的一片深情,宋要武自2001年初成为市政协九届委员、常委以来,立足本职岗位和政协委员的特殊职责,扎扎实实地围绕城市发展和民生建设建言献策。关注科学发展是宋要武参政议政的一个主要内容。曾经在团市委工作和长期在大学从教的经历,使得他善于把握全局,又充满理性、前瞻性。2006年初,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发哈西地区的整体规划,结合哈工大作为国防院校的特色,他提出了《关于在哈西开发区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议》,受到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后来,这份建议获得市政协优秀提案奖。推动城市国际化是宋要武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一个重点方向。2004年8月,宋要武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海克曼教授、美国时任商务部长埃文斯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小岛明、韩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沈允洙、俄罗斯驻沈阳领事馆总领事莫拉夫斯基等先后来哈访问,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国际知名度。2006年8月—2008年6月,他作为全球选拔的160多位汉弗莱学者之一,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同时,在2006年他还被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聘请为荣誉教授。他把自己丰富的国际交流背景和资源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哈尔滨的发展上。他曾提出充分利用友好城市资源、争取更多外商投资的提案。作为黑龙江省目前唯一一位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他把中国、俄罗斯、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蒙古国际商事仲裁研讨会争取到哈尔滨举办,还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际商事争议仲裁合作的《哈尔滨宣言》,把我们这座城市的名字永远记入了国际仲裁合作的史册。宋要武始终对哈尔滨的发展充满信心。2005年底,哈尔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达到2121.87美元。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宋要武大胆预测,“我们实现3000美元的时间不会超过5年”。信心源于他对哈尔滨发展资源与优势深入的理性思考。通过走访政府部门和企业,他总结提炼了“中俄科技合作的哈尔滨模式”。并在2004哈尔滨与香港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框架内提升两地经贸合作水平研讨会提出了“推进哈尔滨与香港经贸合作的三点建议”。2007年底,他在政协会议期间呼吁抓住汉语学习热在全球不断升温的有利时机,挖掘“哈尔滨话”无限商机,把冰城打造成“汉语学习之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不能靠强调自身落后而博得同情和支援,要靠我们的资源优势去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我们汇聚。”这就是一位政协委员的发展理念。在宋要武委员看来,城市发展的成果应该由百姓共同分享,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育资源。“政府能够为市民谋的最大福利就是一生中持续的受教育机会。”2006年,他提出《关于加强市民教育投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希望政府“鼓励大学挖掘自身潜力培训市民”。为了推动提案的落实,他立足于哈工大国际经贸关系学院院长的本职岗位,充分调动国内外教育资源,开办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市民经济课堂”。千余位市民分享到了关于投资、旅行、时尚、贸易等方面经济常识。2008年,他担任哈尔滨学院副院长后,提出了创办“哈尔滨市民学习中心”的设想,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姜明以及副市长张显友分别做出重要批示,将创办“哈尔滨市民学习中心”列入了哈尔滨市未来五年的民生规划和2009年市政府为市民计划办的实事之一。“让广大百姓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宋要武的这份心愿即将成为现实。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是宋要武委员关注民生的又一个焦点问题。在他看来,要让百姓出行方便,就必须健全大公交运行网络,最终形成以公交为主体、私家车和出租车为辅的交通格局。为此,他坚持周末坐公交车出行,保持长久的真实体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发大站车”、“建立公交网站”等具体建议,有的已经成为现实。今年入冬以来,他又在研究公交车站取暖的问题。“等车的时候如果能够有一个温暖的环境,老百姓的心里会温暖很久。”他还在倡导为农村孩子捐玩具、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无障碍通道……“哈尔滨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城市。我要尽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乡更有魅力、更具实力、更显活力。”这是宋要武委员的梦想,也是他奋斗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