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话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积极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12-02-0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次常委会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题进行专题协商。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专题常委会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铎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同志,市委常委、副市长曲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欣同志都参加会议;市直各部门、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也都应邀到会。希斌市长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将专题就协商内容进行研究。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对市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开好这次会议,市政府书面通报了文化建设方面的情况,事先已发给大家。志恒副主席率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和民盟、民革,组织相关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6位委员从不同侧面做了专题发言,一些同志作了书面发言,对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我相信,这次会议必将对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相继出台了《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哈尔滨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了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了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大量文化惠民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逐步开放和免费服务,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些重大文化建设举措,有力地说明,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轨道。下面,围绕这次会议主题,结合专题报告和委员发言情况,我讲三个问题。    一、深刻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以全会的形式,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作出总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紧密联系我市实际贯彻落实,切实增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市实施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城市的灵魂, 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年初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坚定实施新战略,努力实现哈尔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文化名城,并与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商贸都城一起纳入新战略的主体框架。这个发展战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哈尔滨的优势特色,描绘了我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打造文化名城,公共文化是基础,文化服务体系是重要支撑,根本目的是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市实施新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把文化内涵自觉注入城市血脉,融入百姓生活的创新之举。我们在推进落实新战略的进程中,应始终关注文化名城建设,尤其要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为实施新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团结奋斗。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哈尔滨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历史上就是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传统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渊源,造就了哈尔滨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我们还被国家授予历史文化名城,最近,又被联合国继维也纳之后,授予国际音乐之都。由此可见,我市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文化发展起点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快发展并走在全国文化先进城市行列。去年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抢占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这一重要举措依据充分,基础扎实,条件具备,前景光明。我们要紧紧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关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而牵动整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名城建设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新时期、新阶段,在充分享有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多地享有精神文化生活,既是群众的基本权益,也成为社会稳定的“粘合剂”和“调节器”。公共文化的本质在于公益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保障文化民生,促进文化公平,消除文化贫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通过接受先进文化,促进思想升华,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人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缓解释放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改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可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城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影响已经超出了文化本身。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更深邃的洞察力来理解把握文化建设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大力气把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搞上去。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将其作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来抓,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分类指导,着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1、以争创国家示范区为契机,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布局。去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包括青岛、苏州、成都和我省牡丹江在内的28个城市和地区被纳入其中,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市未能入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可以享受许多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可以有效解决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于推动公共文化事业上台阶、快发展至关重要。我市应加紧前期准备工作,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全力争取列入第二批国家示范区名单。当前,应切实加强各项基础工作,按示范区标准和要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公共文化发展之路,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快速赶超,跨越发展。     2、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专题报告已经指出,文化设施是我市的薄弱环节,应该切实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快推进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站、居民文化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建、改、扩等方式尽快建成达标,实现基层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中央和省已安排专项投资,我市应积极工作,全力争取,以弥补建设资金缺口。二是建好标志性公共文化项目,打造精品工程。当前应全力抓好已列入规划日程的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博物馆、哈尔滨美术馆的建设,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使之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设施建设的典范,扩大我市的文化影响力。三是着力挖潜改造,利用好闲置文化设施。应组织排查企事业单位的闲置文化资产,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有条件的应划转街道社区;不能划转的,可在不改变权属情况下,实行共建共享、管办分离,或定时向居民群众开放。盘活这部分文化资产,既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又可补充文化设施不足,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四是抓好运营,重在管理。应研究制定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办法,完善相关制度措施,确保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提升文化设施的目标人群覆盖率,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和满意率,使之发挥应有的效能。     3、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我市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应该深入发掘,广为利用,积极打造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哈尔滨特色、哈尔滨风格、哈尔滨气派的公共文化产品,更好地为人民精神文化服务。一是丰富文化内涵。我市文化资源是名符其实的富矿,具有广阔的开采价值。从历史看,有金上京、五国城遗址,有欧陆建筑文明遗存,有厚重的自然历史文化馆藏。从自然地理看,我们有冰城夏都,松江湿地,青山绿水,林海雪乡。从民风民俗看,有东北民歌,地方戏曲,民族风情,传统工艺,北方艺术流派。从红色文化看,有抗联事迹,“731”教育基地,剿匪土改题材,新政协筹备活动,领袖视察纪念地。此外,还有南厂北迁、军工动力、知青文化、抗洪抢险题材等等。这些都是我市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应该很好地组织开发,以丰富我市文化内涵。二是繁荣文化创作。我市文化艺术界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文坛舞台硕果累累;群众文化活动多彩多姿,长盛不衰。我们应该抓住有利契机,组织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创作、编播、演职人员,以服务人民为己任,沉下身子,走进基层,到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中寻找灵感,努力创作代表先进文化,富有时代气息,具有震撼力、感召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使主流文化得到普及推广,占领精神文化阵地,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三是打造文化品牌。这是公共文化活动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发挥优势,继往开来,在创造特色文化品牌上多下功夫。对“哈夏音乐会”、“冰雪节”、“哈洽会”、“湿地节”等已有的文化品牌,应拓展领域、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培育成标志性、示范性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当前应集中精力搞好“浪漫的哈尔滨之夏”品牌创建活动,使之成为我市文化活动一大亮点。应按标准组织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形成固定的图书音像、文艺表演、影视传播等大众化惠民活动品牌。对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应积极引导,发展成地方性文化品牌,推动一区一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文化品牌创作,积极推出优秀图书、期刊,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和优秀影视节目,形成大批创新文艺成果,使我市文化事业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4、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建立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应该加强对公共文化的资金扶持,尤其是财政支持。一是努力畅通项目建设投入渠道。国家和省已经明确的资金投入,应及时拨付到位。同时,认真研究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项目目录,抓好规划立项,以项目带动投入,全力争取中央和省里政策性资金投向我市。二是充实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和基金。建议在原有文化发展基金基础上,从市财政预算中每年再划出一笔,争取文化经费占财政支出不低于1%,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福利、体育彩票分成部分,应向基层文体设施倾斜。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公共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培育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和重大公共文化活动。对经济欠发达县(市)公共文化达标建设,市里可给予必要的资助。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项目招标、股份经营、委托管理、贴息补助等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5、加强培育引导,进一步抓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壮大基层文化骨干队伍、提升基层文化骨干水平为重点,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活力。一是落实机构编制。对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文化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应从宽掌握,基本工作经费要给予保障。坚持以存量优化、增量优选为原则,健全完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落实人才政策,稳定文化队伍。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优秀人才,应纳入“绿色通道”管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支持专业文艺院团的分流人员到社区、乡镇和纪念、展览馆,担任文化辅导员、管理员和讲解员。二是大力培育文化骨干。应采取省市培训专家,县(市)培训骨干,乡镇(街道)培训积极分子,村(社区)培训普通群众的方式,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注重发挥村级文化协管员、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领头人作用,引导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搞好传帮带。三是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将社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文艺人才、文化骨干进行整合,融入社区文化队伍,通过组建音、舞、美、戏、书画、收藏、读书等业余团队,带动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高素质的退休人员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公益文化活动。支持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三、加强组织,创新机制,努力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应加强组织协调,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1、突出政府主导,加强组织协调。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级政府应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摆在突出位置,纳入议事日程。职能部门要研究规划布局、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和政策扶持等具体措施,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确保工作到位。对于重点工程建设和现有文化资源的盘活利用,应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抓好推进落实。应加强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工作动态,了解工作进展,进行分类指导,抓好督办反馈。建议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保证。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运用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办法,支持公益性文化产品和项目发展。组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招标推荐会,鼓励企业通过冠名、广告、购买、捐助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价值。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注重社会效益、开展公益活动,鼓励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兴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     3、发动社会参与,积极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协组织要自觉把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发挥优势,发掘潜力,自觉、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哈尔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献计出力。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政协委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委员通过进社区、走基层,参加“五个一”活动,了解群众文化诉求,引导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扶持社会文化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进行文艺精品创作,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同志们,加快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功在当前,利在长远。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早日将哈尔滨打造成一流的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