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话

邹新生主席在哈尔滨市政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8-12-22

  各位委员、各界朋友、同志们:1978年12月22日,即30年前的今天,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华民族开始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之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刚才,听了6位同志的发言,大家以亲身经历,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回顾了我市政协组织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社会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积极贡献。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深远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决心和信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开创我市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哈尔滨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下面,我谈三个问题。一、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正如小平同志所说,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巨大国际竞争压力和危机。因此,改革开放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领导人民不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前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四年为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开始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打破了过去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去;1982年创造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迸发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始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十年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在党的十二大上,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根本走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以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契机,改革开放由农村转向城市,从局部转向全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同时,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开放的局面继续扩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的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使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改革开放整体推进,不断完善,全面启动了国有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同时,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由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现在,这六年是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特征,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宏观调控不断改善,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精辟概括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速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3%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GDP总量位列世界第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谷类、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产品均居世界首位。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中国奇迹”。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哈尔滨市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经济质量显著提高;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所有制结构显著变化;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载体功能不断提升;城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市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2007年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36.8亿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了近20倍,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排名中,我市综合区位竞争力列第9位。总之,改革开放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一个“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和综合实力,并开辟了更加广阔绚丽的发展前景。当然,这一切成就之中也融入了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辛勤工作和积极贡献。二、人民政协事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不断发展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也开启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伴随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方略日益深入人心。30年来,人民政协事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在服务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阔步前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人民政协的恢复和新生中,担任了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他亲自主持修订了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全国政协章程,论述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根本任务、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和工作原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他的主持下,人民政协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的科学表述被载入1982年宪法,更加明确地把人民政协这种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纳入我国的政治体制之中,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强调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1993年3月在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为人民政协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宪法依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人民政协工作做出新的部署,对人民政协理论作了新的阐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实际运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并科学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选举和协商两种重要形式;正式规定了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的内容、形式及程序,推进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布的有关人民政协工作的文件,必然对人民政协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强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我市的人民政协事业与30年改革开放同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1月举行了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十四年的政协工作。自此,哈尔滨市政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市辖各区、县(市)也陆续建立了人民政协组织,并开展了各项履行职能的工作。从市政协第五届到第十届的27年间,正是我市改革开放启动、推进、深化的重要阶段。市政协历届常委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为指导,在中共哈尔滨市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各党派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按照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规律和要求,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的大局,以会议活动、调研视察、提出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与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风雨同舟、开拓进取、团结奋斗,为推进哈尔滨市的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十一届市政协承前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