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话

市政协主席邹新生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7-10-12

  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常委会议以“进一步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议题,进行专题协商,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我市畜牧业的产业优势,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开好这次常委会,从今年7月份开始,我和鸿麟同志带领市政协农村经济委、办公厅、研究室会同市民建、市九三学社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专家学者就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还组成调研组赴东北农业大学、省农垦总局、内蒙、新疆进行了学习考察。上个月,市政协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专门举办了一次“现代畜牧业发展论坛”。这次会议还协商讨论了市政协农村经济委和有关部门起草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大家以“参政为民、促进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围绕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市政府对这次专题常委会非常重视,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希荣同志在嗓子手术未愈的情况下,至始至终参加会议,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会上,市畜牧局局长王运义同志代表希荣同志通报了全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并针对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答复,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总的来看,这次会议开得务实创新、富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必将对推动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畜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畜牧业大市,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推进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207亿元,比2002年增长57.1%,年均增长12%,高于同期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递增,达到了43.3%,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辅换位”。农民人均畜牧业总收入由2000年的455元提高到了834.6元。畜牧业年转化粮食及加工副产品32亿公斤以上。同时,在确保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市在全省畜牧业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充分肯定我市畜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一家一户的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畜牧业的规模经营不相适应,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影响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同时,由于传统养殖方式分散、落后、质量粗放,而畜牧生产疫病防治形势严峻、科学防疫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传统畜牧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考验。由于畜牧业税收少,见效慢,属于社会效益型的弱质产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更重视引进工业项目而忽视畜牧业发展的现象,没有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来抓。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将影响和制约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根据这次专题常委会民主协商的成果,我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谈几点意见。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现代畜牧业摆上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是我国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像哈尔滨这样的城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既是老工业基地,又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这一基本市情决定我市无论在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上,还是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发展上,都必须把现代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柱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比重,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向我们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而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更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形成从养殖场、加工厂到百姓餐桌的畜牧业经济体系,这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现代畜牧业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形成以养殖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二是食品加工业发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比值要达到或超过1:3。目前,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3%,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比值只有1:0.47左右,在质量上的差距就更大。哈尔滨是种植业大市,年产粮食近100亿公斤,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既提高种植业效益,又创造更加丰厚的畜牧业效益,实现农业大幅度增效,农民大幅度增收,这是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二,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农民,最终目标是富裕农民。畜牧业比较效益高、商品率高、变现快,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种植业收入的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旺盛的增长趋势。有专家预测,今后若干年内,国内市场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将达到10%的增速,这是个可观的市场空间和效益空间,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良机。同时,发展现代畜牧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充分就业。因而,从我市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从事畜牧业生产将是农民最现实、最便利、最快捷的增收方式。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发挥我市畜牧业产业优势,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产业,既能将粮食转化为畜产品,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又能带动食品、饲料、运输等产业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的产业领域和经济结构,加快“农工换位”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双城市就是靠畜牧业实现富民兴县的典型,通过引进雀巢等龙头企业,实现了大玉米、大奶牛、大乳品的产业链,从产粮大县转变为畜牧业大县、经济强县,财政收入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市处在黄金玉米带和黄金奶牛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草场和饲料资源充足,具有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优质畜禽产品的巨大潜力。而且这种优势和潜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家、消费者所认同,正在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优势。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把发展现代畜牧业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发挥主导作用,摆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在工作摆布上、资金投入上、政策扶持上,优先向现代畜牧业倾斜,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潜力,在现代畜牧业发展上率先实现突破。目前,我市加快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条件已经成熟,要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定位,树立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指导畜牧业,用市场化发展的理念经营畜牧业,用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规范畜牧业,从一家一户分散粗放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从技术含量低、缺少规范标准的生产方式,向标准化生产、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由初级产品加工、产业链短,向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转变;由传统饲养污染现象伴生严重,向卫生、安全、生态、环保型畜牧业转变,从而推进我市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迈进,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强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建设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一头拉动市场,一头连接农户,是实现现代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力量,是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工换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最佳载体,也是确保农民增收、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的有效保障。我市近几年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正大、雀巢、金锣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但是,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看,我市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还不多,实力上既不大又不强,缺乏竞争力,特别缺乏像皓月、蒙牛那样的销售几十亿、上百亿元的大龙头、大企业,而且龙头企业与基地以及农户之间利益对接不紧密,产加销一体化、龙头和基地订单化程度较低,大龙头、小基地矛盾比较突出,造成很多企业开工不足,这也是制约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放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外向型畜牧业的首要位置,按照龙头基地一体化、城乡对接、工农对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带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构筑更加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一是大力扶持现有的重点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帮助现有重点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达产增效。近几年,我们在引进畜牧产品龙头企业上收获是不小的,蒙牛、雨润、宾西牛业的引进和建设,使我市畜牧产品加工品种更全、能力更强。在乳制品加工、肉牛、生猪、肉鸡和羊的屠宰加工上已经成龙配套,主要问题是有的企业刚刚起步,资金实力不强、竞争能力较弱,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工不足,难以达产达效。应该看到,一般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上、体现在带动农民增收上,而企业的发展如果仅靠自身积累就需要很长的过程、困难很大。应从政府的角度给予大力扶持,在收购资金协调、基地建设、贷款贴息等各个方面全力给予扶持,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占领市场。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一个产业,就是致富一方人民。二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引进精深加工的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