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话

杨国俊主席在哈尔滨市政协十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6-10-18

  各位常委、与会的全体同志:在全市认真落实科技大会精神,合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好形势下,本次常委会议以“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议题,与市政府进行了专题协商。这次会议是一次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落实进程中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期间,由华放、鸿麟、应龙等同志带领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研究室及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就这一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到部分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市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进行实地考察,还与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座谈与探讨。市政府主管领导及市科技局、市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对这次调研工作非常重视,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会上,大家认真听取了副市长张桂华同志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我市科技自主创新情况的通报;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分析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增强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讨论通过了会后将以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研究室名义报送市委的《关于我市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调查报告》。刚才,桂华同志在讲话中代表市政府对委员们的发言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并对委员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经过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就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8月召开的科技大会精神,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讲几点意见。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增长方式转变要解决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技术进步在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因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克服资源和环境约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及矿产资源,而且这些能源及矿产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资源及环境的约束问题。哈尔滨市基本上是依赖外部能源生存的工业城市,100%的石油、80%的煤炭都靠外地供应。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不足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解决资源约束瓶颈的根本出路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实现由资本要素拉动向创新要素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轨。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抉择。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主持研究的2005年全国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我市综合竞争力为第30名,仍落后于大连(第17名)、沈阳(第19名)和长春(第28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二位,仅高于西安(第33名)。造成我市综合竞争实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结构方面的,但主要是科技创新的能力薄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因此,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决定哈尔滨未来的战略举措。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调整农业结构;需要发展县域工业;需要发展小城镇等等。这一切措施的推行,其重要前提是用科技武装农业和农民,实现先进生产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直接结合。因此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这不仅不能打破跨国集团在技术及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而且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因此,我们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不断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实现跨越,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改变目前我国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产业、受跨国公司控制的状况。这是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出路。 二、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领导,形成全市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合力 在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主体权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调整充实科技兴市领导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建立健全政府对科技兴市工作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设在市科技局的领导小组常设办事机构,使之承担起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各区县(市)也应从实际出发,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全面贯彻执行各项科技政策,加大监督落实力度。我市科技大会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政策,当务之急是狠抓政策落实,并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同时,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根据最新出台的政策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或配套细则,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能。三是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应把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的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定期分析和评价工作绩效,并建立奖惩制度,以确保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全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建设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为此,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社会创新机制。一是鼓励、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应进一步推动我市大中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深化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应引导骨干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研发投入主体、科技创新活动主体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主体。二是鼓励、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生力军。现在,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4157户,实现年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年创利税达55.4亿元。各级政府应放手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构建致力于自主创新和具有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集群。应鼓励大企业集团在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优势产业链条。三是鼓励、支持并加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源头的基础性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并推动他们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或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政府有关部门应抓好保护知识产权、协调利益分配机制和共同承担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等三个关键环节,确保形成产学研各方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应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支持其深化产权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四是积极促进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针对我市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五是切实加强区、县(市)、乡镇等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专业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员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发展,建立起农民直接受益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状大优势主导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坚持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产业做强、重点企业培育和重点技术储备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光机电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和航空航天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并加速其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的产业新格局。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动植物优良品种培育和精准农业技术、免耕栽培技术、节水技术、生物技术等重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快县域工业化步伐。应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发展规模化集约农业。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应重点发展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高端服务业,如金融、旅游、交通、物流和中介等,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加快数字哈尔滨建设。四是加强环保技术研究与应用,发<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