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李兆麟将军遇难地——哈尔滨市道里区水道街9号,就是现在的兆麟街88号,筹建李兆麟将军纪念馆。
李兆麟将军是著名的爱国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也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之一。他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与其他抗联将领一道率领东北抗日民众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十四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兆麟将军全身心地为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无私地把一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解放哈尔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雄业绩永远为中华民族所传颂,他的英名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熠熠生辉,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李兆麟,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小荣官屯一户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11岁考入辽阳县立吕方寺高级小学校,成为当时小荣官屯在该校仅有的一名学生,被本屯人亲切地称为“小秀才”。1926年,因父亲去世,家境窘困,他只得辍学务农,但仍坚持自学,还经常用古人“负薪挂角”,“头悬梁锥刺股”等刻苦自学的故事激励自己。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在他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28年,日本关东军在南满铁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面对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他在自己的书箱门上刻下了“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字,表达了他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效力的宏远志向。“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兆麟将军与共产党员李秾儒相识,受到了革命思想启迪。1930年夏,又与在北平(现北京)读书的同乡张一吼相识,从他那里读到许多进步书刊,不久随张一吼参加了革命,在北平西郊门头沟煤矿区做群众工作。1930年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他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将军遵照党的指示,重返家乡,组建抗日武装。他骑着白马奔走于各自分散的山林队、民团之间,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白马将领李兆麟”。
1932年3月,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在辽阳县三家子正式成立。李兆麟将军率领这支抗日武装初上战场,就消灭了投靠日军的“洪盛团”反动武装,活捉了日本八大矿矿长久留岛等,还打垮了与日军相勾结的“南大会”反动武装。1932年8月28日至29日,在李兆麟将军等各位抗日将领的指挥下,第二十一、二十四两路抗日义勇军夜袭奉天机场,激战一夜,毙敌约30人,焚毁日军汽油库及机场全部敌机,捣毁兵工厂部分设备,缴获大批物资,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年9月初,第二十四路义勇军被瓦解。9月末,李兆麟将军被组织派到本溪煤矿开展工作,他亲身体验了中国矿工的悲惨处境,成为了矿工们的知心朋友,党、团组织也在工人运动中迅速建立。
1933年8月初,李兆麟将军被党组织派到了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哈尔滨开展工作,揭开了他革命历程中新的篇章。
李兆麟将军到哈尔滨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为党在北满地区建立直接领导的武装,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4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他赴珠河抗日游击队任副队长。化名张寿篯。他和队长赵尚志一起,率领珠河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并建立起以珠河三股流为中心的游击区。1934年春,游击区扩大到东西约二百余里,南北三百五十余里的范围,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农民委员会等组织。还在抗日根据地内,相继成立了妇女会、儿童团、农民抗日自卫队,青年义勇军、模范队等,并专门设立了为部队服务的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珠河根据地”被老百姓亲切地称赞为人民的“红地盘”。
1934年6月上旬,赵尚志率领400余人部队在宾县三岔河(今宾县三宝乡境内)王家大院被日伪军800余人包围,李兆麟将军闻讯后率部救援,敌人遭到前后夹击,死伤惨重,在夜幕掩护下,赵尚志带领部队突出重围。三岔河突围是第一次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独立进行的战斗,极大地激发了哈东群众的抗日热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4年6月29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抗日支队成立,李兆麟将军任政委。1934年9月19日,哈东抗日支队准备攻克五常堡。战斗开始后,赵尚志和李兆麟将军各率部队从两翼对敌进行奇袭,战斗中毙敌10人,缴获步枪80余支。五常堡战斗给敌人巨大震慑,扩大了哈东抗日支队的政治影响。
1936年1月26日,东北民众反日联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在汤原县吉兴沟密林中召开。会议贯彻《八一宣言》精神,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李兆麟将军任总政治部主任兼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会后,李兆麟将军着手建立汤旺河后方抗日根据地。“老钱柜”奇袭战是李兆麟将军独立指挥的著名战斗。“老钱柜”当时是因小兴安岭伐木场的账房所在地而得名,这里是伪“满洲国”山林警察大队的驻地,也是日伪重要的军事、经济据点。山林警察大队的活动严重威胁着抗联三、六军的后方抗日根据地。1936年3月19日至20日,在李兆麟将军的指挥下,部队冒着刺骨的寒风连续奔袭,并趁夜幕掩护攻下了岔巴气,一鼓作气拿下了“老钱柜”,歼灭了伪山林警察大队和七个日本鬼子。这次奇袭战斗缴获了1部电台、200多支长短枪、30多万发子弹、几万袋粮食,拔掉了敌人在小兴安岭西南山盘踞的最后一个据点,建立了巩固的北满抗日后方基地。
1936年春至1937年夏在汤旺河抗日根据地密林深处,李兆麟将军以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军政教育长的身份与侯启刚等同志创办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所军校培养了百余名政治干部和军事指挥员,他们率领英勇的战士驰骋在东北抗日战场,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伪当局妄想把中国东北建成全面侵华和准备进攻苏联的后方基地,集中力量围剿抗日武装,东北抗联进入最为艰苦时期。
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和吉东省委为粉碎敌人的图谋,由李兆麟将军等人指挥,率领部队向嫩江平原和黑、吉两省边界一带突击,这就是东北抗联史上被誉为考验人类生存极限的西征。东北抗联将士在渺无人烟的森林中,冒着零下30-40度的严寒,整日跋涉在风雪之中,不仅粮草断绝,御寒无衣,就是篝火取暖也有被敌人发现踪迹的危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抗联将士的生存受到了巨大考验,许多人因冻饿而死,情境极为悲壮惨烈。每当紧要关头,李兆麟将军总是鼓励战友:“我们要坚持,度过这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宁肯饿死,也要忠于祖国,绝不能动摇抗日到底的信念!”。为了鼓舞士气,坚定抗战到底的决心,李兆麟将军同战友们在西征途中,还创作了著名的《露营之歌》,在李兆麟将军等诸将领的指挥下,“抗日必胜”的信念已经成为战友们的精神支柱。1938年12月下旬,北满抗联部队艰难地完成了西征任务。
1939年4月12日,在通河召开的第二次省执委全体会议上,李兆麟将军当选为中共北满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李兆麟将军任第三路军总指挥。5月30日,第三路军在德都县(现五大连池市)朝阳山后方抗日基地宣告成立,并向全国发出通电和宣言。1939年下半年,在松嫩平原斗争中,最为重要的战斗是夜袭讷河。讷河战斗和以后的北安、克山战斗对日伪军震动极大,以致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将“东北抗日联军李兆麟部攻克讷河、北安、克山”战斗,描述为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四件事之一。
抗联第三路军在1939年6月至12月半年多时期里,共进行战斗236次,其中袭击战161次,交战75次。经过半年多的斗争实践,整编后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不仅在松嫩平原站住了脚,而且在激烈战斗中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为此,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把李兆麟领导的第三路军与杨靖宇领导的第一路军并称为“满洲国治安整顿之癌瘤”。
1941年初,李兆麟将军赴苏联参加伯力会议。会后,李兆麟将军遵照北满省委的指示,返回东北抗日前线。在李兆麟将军的指挥下,第三路军各抗日支队继续频繁出击,先后在嫩江、阿荣旗、甘南、格尼河、宝山镇等地袭击敌人,缴获大批物资,解决了部队的冬装问题。
1941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主力按伯力会议确定的方针,由李兆麟、王明贵、张光迪率队先后在萝北、乌云、黑河过界进入苏境,集中在北野营地进行训练。周保中、李兆麟、崔庸健组成东北党的领导干部临时支部(亦称“三人团”),负责统一领导东北中共党组织和抗联部队。
1942年8月1日,入苏的抗联部队统一编入抗联教导旅,李兆麟将军被任命为中国特别旅政治副旅长,旅长为周保中。9月13日,成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又称东北党委会),实现了东北地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此后,李兆麟将军投入了抗联部队整训和继续指挥北满斗争两项工作中,并以主要精力协助周保中,做抗联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李兆麟将军作为抗联教导旅核心领导人之一,在加强党的领导,恢复与党中央的联系,协调与苏方关系,部队政治学习与训练,为反攻做好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哈尔滨政协文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