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记市政协委员陈健
 

  1985年从哈工大毕业考入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焊接专业读研究生。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历任《中国焊接》(英文版)副主编、哈焊所科研办公室副主任、技术市场开发处副处长、副总工程师、所长助理、哈尔滨焊接切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所长、2000年至今担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所长。看起来,他是一位极普通的人,说起话,并不高谈阔论。但他的眼神与思维,却透露着聪明与睿智。作为科研工作者,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是从他当研究生时就开始的。在科研第一线,天资聪颖的他从课题参加人、主要参加人到课题负责人,凭着执着、认真的劲头和老科研工作者的经验与指导,完成了多项部、市科技基金项目和横向项目。其中《厚板低真空和非真空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是当时机械工业部单项资金最大的基金项目,课题的难度可想而知。课题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将电子束与等离子束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攻克这一世界难题,他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前提下,提出了几套方案,做了无数次探索性试验。最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经过3年的努力,攻克了这一高能束焊接领域的难题。他所完成的2项课题通过部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表专业技术论文和技术报告10余篇,其中国际年会论文1篇,成为焊接所年轻的科研带头人。作为科技管理者,他带领科研人员完成了“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议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九五”期间基本建设规划”、“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分流调整试点方案”、“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科技与产业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哈尔滨焊接技术优势、实现焊接技术产业化调查报告”、“关于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焊接技术产业的意见”、“先进焊接技术产业化——哈尔滨焊接技术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子项目“焊接切割制造业发展”等多项大型科技发展规划和报告。“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是国家计委立项,是各行业中代表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标志性项目,对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993年5月——1994年9月,哈尔滨焊接所开始申报“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次申办没有成功,第二次已经接近尾声,但焊接所仍然没有进入“指南”,这意谓着焊接所可能再一次失去一次争取进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行列的机会。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关键时刻,研究所领导指派担任《中国焊接》副主编的陈健同志作为主要负责人,辅助总工程师做好具体的项目申请书和建议书的编制工作。他们日夜兼程,精心策划,三天三夜,忘我工作,做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申请书,并撰写了立项中、英文版建议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申办成功了,焊接所终于获得了由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级建设项目,而这样的项目,在黑龙江省仅有两项。在陈健的鉴定上,最常出现的是“负责组建”、“创建”等词语,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也许他的骨子里天生就蕴涵着这种对新事物的敏感因子,开拓性地探索前进对于他充满了吸引力。1992年陈健组织、创办了我国焊接领域第一个面向国际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焊接》(China Welding),并出任副主编。该期刊当年就被美国的《工程索引》(EI)、美国的《化学文摘》(CA)、英国的《金属文摘》(M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收录,是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成为展示中国焊接技术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国焊接技术的知名度。1999年陈健负责组建了“哈尔滨焊接切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并担任第一届质检所所长。这是科研院所转制形势下的一项大胆探索性工作,他将两个国家级检验中心和三个原国家商检局认可的实验室等五个部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质检所作为一个整体,积极开展行业服务工作,为推动全国焊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0年负责组建了哈焊所“科研开发中心”、“国家焊接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哈尔滨高新焊接技术产业孵化器”。2001年他负责与世界知名的乌克兰巴顿电焊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哈巴焊接技术研究中心”,成为2001年“哈洽会”上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亮点,对促进我国焊接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1995年,焊接所的事业处于低谷阶段。为了研究所的生存与发展,当时作为技术市场开发处副处长的陈健带领科研人员闯市场,他们面对的是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和企业家。近10家国内外企业竞争上海的一家合资企业——太平洋集装箱国际货柜公司的一个项目,在洽谈过程中,虽然陈健已经知道该公司与其他公司预签了合同,但仍然真诚地指出他们公司产品所用的材料和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将会产生的一系列的质量隐患,并无偿地提出解决方案。看到陈健的诚意和哈尔滨焊接所的实力,公司老总转向了哈尔滨焊接所,签下了170多万元的梯型铝合金集装箱底板自动焊接设备合同,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单,对于焊接所的转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走的是一条十分艰辛的改革之路,要面对人员分流、利益再分配等诸多难题,他不仅要吃透国家政策,还要有具有清晰的改革思路和改革的魄力.闭门研究曾经是过去科研部门的常态,但改革的大潮冲击着焊接所的大门,科研单位由事业管理转向企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要完成这个重要的转型,需要具有一流科学研究能力,又拥有改革决心与改革思路的领导。由于几年来他在一系列不同领域的创新,研究所领导放心地把“拿出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框架、改革政策,改革方案”的重任放到了陈健——这样一位年轻的所长助理的肩上。于是,打破课题组承包制、成立五个公司、组建事业部,改革所内的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出台了工资与销售收入和年终利润挂勾等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保证了焊接所成功地实现了企业化转制,促进了全所的科技体制改革、科研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中焊公司是焊接所里最早的一个经济实体,1999年由于经营不善而解体,同每一次改革一样,善后处理是最艰难的,债权债务怎样处理、公司中七八十人如何分流,人人心中惶惶不安。他为此真是绞尽脑汁、缜密策划,尤其是人员分流,不能生硬处置,要重新设计岗位,要考虑到每一个人的特点、专长,不但要让他们有工作,还要使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能够有新的发展空间。作为领导和改革者能如此地考虑问题,真可谓用心良苦。最终通过合理有序的安排,最令人头疼的人员分流问题,就这样平稳地解决了。难怪单位的同事拥护他,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平易、随和,他的无私、奉献,还有他真心实意地为大家着想的诚意,一次次打动和温暖了大家的心。改革的新政策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很好地破解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难题,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靠激励政策牵动着大家跑市场,使技术更强,产品更精。除完成国家任务外,1999年焊接所的销售收入为1900万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了1.8亿元。每每看到陈健撰写的发言、信息和建议,政协的工作人员都会感到欣慰,他有着怎样的头脑,怎样的精力,怎样的一份责任心……作为十一届市政协的新委员,陈健曾在政协十一届三次专题常委会上发言,提出了“发展我市工业房地产”的建议,这一建议得益于几年前他去上海洽谈购置专用设备时所得到的启示——上海的企业租用工业园区现成的厂房。2007年,参加市政协经济委组织的调研,又加深了他对哈尔滨情况的了解,认为在哈尔滨发展工业房地产具有可行性。这条建议被市政协评为优秀信息。过去发展核电主要在沿海城市,而现在却已成为内陆城市的新的选择,湖南、湖北、吉林等许多省份已经取得了国家的许可。由于工作的关系,一些外地装备制造业企业针对核电产业装备设备制造与哈尔滨焊接所有过多次接触。陈健认为,我省我市具有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无论如何也不能再错过这一发展机遇了。于是,十一届三次全会上,他上交了《关于提高我市核电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和信息,得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的批示。在他的倡导下,今年年初,市政协经济委组织了在哈的工程院院士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这一课题,最后形成的《关于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及哈尔滨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专题报告》得到了省委书记吉炳轩、市委副书记王颖、市委常委张桂华的批示。连续两年,陈健都参加了政协全会上的“政协委员与市长对话会”。今年,对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加强我市大项目建设问题,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主管副市长已经熟知了他的名字,对于他的建议格外地重视。一路走来,陈健用他的行动,为他的事业点缀了一串串美丽的符号,让他的人生精彩而动人。人生几何,壮年当歌。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