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救治是一个技术与心灵共同付出的过程。“医乃人术,没有良好的医德,当不了好医生!”这是王立新职业生涯中最深刻、最真实的感悟。从医近二十年,王立新将全部热情放在医疗事业上,同时也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年幼时父母做大手术住院的经历让王立新感受到了医生的妙手仁心,并励志长大后也要做医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他如愿考上了哈尔滨医科大学。1991年本科毕业时,学校邀请其留校任教,但热衷于骨科的王立新一心想要在临床上大展拳脚,放弃了许多人都渴望的留校机会来到哈尔滨第四医院。而后又到哈医大、上海交大第六人民医院再次进修,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医学理念,充实自己。能成为“大大夫”是每个医生追求的目标,王立新对此的界定是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良好结合。按理说医院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早8晚5,但为了病人耽误私人时间在他身上却是常有的事。有一位老人双下肢被火车压成骨折,软组织受到严重损伤,送入医院后立即进行了手术,但作为并发症却出现了急性肾衰竭,需要透析。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王立新连续9天吃住在医院护理老人,直到他脱离危险。时下医疗队伍中少数不负责、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了“白衣天使”的形象,使人们对这个职业产生了许多误解,但王立新相信整体氛围是良好的、和谐的,只要医疗战线的同志们都端正工作态度、严于律己、付出爱心,百姓依然会对这个职业充满信任。作为临床大夫,王立新也经常会面对家属送红包的情况,对于这一问题他还真有自己的方法。一次,一位已经98岁的老人被家属送到医院,病症是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同时还伴有冠心病、腔隙性脑梗塞的合并症。像这样的病例通常医院都不愿意收治,因为骨科创伤会加重合并症,治疗难度高、风险大。但这位老人当时如果不尽快接受治疗,很可能导致死亡,看着病床上老人痛苦的表情王立新决定冒着风险接下手术。家属十分感激,拿出红包塞给他,王立新知道,他们是希望医生能够竭尽全力挽救老人的生命,于是他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婉拒道:“你们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但如果硬要把红包塞给我,手术我可就不做了啊!”听到他这么说,家属也只好收回了红包。经过王立新的努力,手术很顺利的完成了,术后不久老人就能够站起来,并且恢复了正常生活。凭借对医疗事业的热衷与良好的医德,王立新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竞聘上了骨科主任。走向了领导岗位,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也开始更多的关注下属,负责地带好新医生。王立新也曾遇到过医师收红包被群众上报的事件,除了给予必要的处分,王立新更注重与当事人交流,教育其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好医生。对于来医院学习的实习生,他要求医生们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注重医德教育。因家庭贫困看不起病的现象在电视上时有报道,王立新在工作中更是碰到过许多。当问起面对此种情况该如何应对,他简单而朴实地说:“虽然为此已损失很多,但只要是急诊患者,无论有钱没钱都要先行治疗。”有一次,一个安徽小伙子打工后没有拿到工钱,向老板讨要不成后被打伤,失望的他喝醉酒并在街上躺了一夜。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小伙子的双下肢因冻伤而出现坏死,急救中心将其送到第四医院。王立新见状立即为给他做了截肢手术,并发动医生们捐款,凑足路费,将其送回老家。就在去年,黑龙江科技学院的一个女学生滑冰时锁骨摔成骨折,来医院时身上只有500元钱,而她的父母又在外地打工赶不回来,在救治费不足的情况下王立新再次做了手术。正所谓“医者,德为先”。正是有了许多像王立新这样妙手仁心的“大大夫”,群众的生命才得到了真正的守护。工作的性质让王立新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更加清楚医生的神圣职责,成为市政协委员后他也会将一些所关注的医疗问题通过提案和信息向上反映。今年两会,他又再次提出了关于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提案,呼吁医院、药店、百姓正确看待抗生素的使用。如今,王立新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艺术受到了同行和患者的广泛赞誉,先后两次被评为“卫生厅新技术应用三等奖”,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康复后纷纷送来了感谢信,有一位患者还邀请省内著名书法家赵俊明为其题字——“德医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