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国臣呼兰河哺育了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箫红,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也使呼兰闻名于世,这是呼兰河的光荣。呼兰一代文学新人踏着箫红的足迹,在黑土地上谱写着时代的新篇章。业余作家路春就是其中的一位骄子。他先后被吸收为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传记也被中国文联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家大辞典》和《黑龙江政协委员风采》入选。路春的创作自黑土地起飞,也根植于黑土地。路春在创作谈中曾经这样写到:“是农民的乳汁哺育我成长,是坎坷的经历磨砺了我的意志。”的确,苦难是导师,“知青情结”铸造了他的理念。16岁那年去了农村,向农民学会春耕、夏锄、秋收等农活,其思想感情与农民的心也贴近了。那里的一切感动着他,丰富多彩的农村风俗,激起了他创作文学的强烈欲望。正是如此,熟悉脚下这块土地,涌出这种特殊感情,促发他把这里的一切用文字表达出来。他深知创作是一条艰辛和坎坷的道路,但他并不胆怯,增强自修,想方设法借阅了许多世界名著及当时国内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如《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只要新出版的书他就会买到手。有一次买书钱花光,他徒步从康金走着返回30里路远的石人城。农村四载,多少个日日夜夜他躺在火炕上潜心研读,让自己依附着文学巨匠们的肩膀,刻苦探索,奋力攀登。以后他参了军,开始军旅生活,国防施工、修过铁路、插过水稻秧,在团报道组当过报道骨干,发表一些新闻报道,也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起初第一篇处女作,发表于沈阳军区《前进报》上,第一次的成功,增强了路春的写作信心和乐趣。真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是1974年从部队复员后在呼兰县化肥厂当工人。多年的社会底层生活经历,慷慨地充实了生活的库存,他下决心一定要把那些自己魂牵梦萦的同时代人的命运之搏写出来,了却心中的夙愿,这也是他依赖生活肥沃土壤的多年梦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没丢开这生活基地,与许多朋友保持密切联系,把这些朋友生活经历作为笔下人物,也作为自己社会生活大课堂的老师,使他文思奔涌。这期间,他在《海燕》发表短篇小说《哦,女人》探索经济大潮中女性的自我意识,曾有文学评论刊登在哈尔滨文艺动态专刊。在《山泉》发表的短篇小说《送礼》,反映农民致富后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并受到当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吕中山的高度评价,不仅在《山泉》上刊登了文艺评论,一些电大学员还以此篇小说为题,写毕业论文。从此,他在《北方文学》、《新潮文学》、《小小说》、《天鹅》、《小说林》、《章回小说》等国家、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随笔、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及文史资料。他的文学创作在我省文学界崭露头角,1983年被作协拟定为黑龙江省10位重点培养青年作家之一,我国著名作家林予先生对他寄予厚望,从各方面提供进修机会,无论笔会,还是刊物、协会的改稿会,他多次参加,并且获益匪浅。他所在单位,经常开不出工资,生活清贫。为生计,也为了更加完善自己文学创作。他于1988年应聘去七台河市文联《新潮文学》担任编辑。作为文学创作的业余作者,最大的苦衷莫过于需要时间和资金。由于经济窘迫,下乡采访时常骑自行车一走几十里。工作压力再大,创作上从不放弃。他常说,我的时间有百分之九十用于谋生,留给写作的时间极少。确实,在飘摇不定的生活和奔波中,哪有多的时间去从事写作?他所以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善于挤时间。当他去外地出差组稿联系刊物印刷事宜时,他坐在火车里开始构思,到了出差宿地,有时间就创作,有时通宵达旦把郁积内心的情感发泄出来。从1990年开始,是他长篇小说收获的黄金季节。那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女枭雄的情网》,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以一位高干子弟流落他乡,做发财梦为背景,乃至人生的失落,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虚伪关系和险恶的陷阱。1992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将他的六部中篇小说汇成一个集子——《新娘猝死之谜》。199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报告文学《他们走向世界》。同年,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秘密供词》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反映公安战线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公安干警,他们与邪恶决战,不畏艰险,刻划了公安局长莫大丰、刑侦科长王强等光辉形象。他还发表了《银厦魔影》中短篇小说集,并由金陵出版公司出版发行。1984年与高凯同志合作创作电视短剧《失落》,该剧获黑龙江戏剧家协会、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管理局建国35周年征文小品奖,并拍摄成短剧,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5月份曾三次展播。路春不会满足既往,他要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来。他说,发表的作品已经属于历史。虽然历史自有历史的价值,他要为自己树立新的标杆,追求新的境界,以严谨的创作态度,丰富的文化含量和民俗的外延性,创作出品位更高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