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抗战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冯东生

  转瞬间,父亲已离开我们三年了。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亲爱的父亲,想必您在那边,一定正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欢庆这个神圣的日子。

  父亲是从抗战中走过来的战士,他与千千万万英勇不屈的中国人一样,直接参加了面对凶残无比的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在战火第一线经历了抗战的全过程。

  宣传抗战,奠定了投身抗战的思想基础

  父亲冯青山,1921年9月生于山西省贫穷的山城蒲县,家里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1937年6月,高小毕业刚16岁的父亲经革命先辈段云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牺盟会蒲县分会,做文书和收发工作。“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就积极投入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的活动中,父亲按照特派员的要求,负责宣传工作。他把当时发生的重要战事和延安的重要新闻展贴在县牺盟会门前的宣传板上,比如: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雁门关伏击日寇;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八路军在正太铁路沿线痛击日寇等。由于这些内容新颖而又紧跟形势,很受群众欢迎,成为当时城区新闻热点。父亲说,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1937年,由丁玲团长率领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蒲县老爷庙演了三天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这是作为山里人的父亲第一次看到如此吸引人心的节目。尤其是节目中演唱的“松花江上”和“五月的鲜花”两首歌,给父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几十年来,父亲一有机会,就会唱起这两首歌曲,甚至在他晚年病情危重之际,在病床上他也念念不忘地哼唱起这两首歌曲。父亲回忆道,在牺盟会这段经历使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启蒙教育,父亲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穷人的党,这成为他后来参加革命队伍和入党的思想基础。

  普通一兵,经历了一线战火的磨练

  1938年初,日军占领了蒲县,眼见着日寇的残暴兽行,父亲义愤填膺怀着卫国之心和满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山西新军政卫队二〇九旅一团二营七连当战士,不久随部队合编入八路军晋西支队以至后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当战士。父亲在一线战斗连队当了三年多战士,大小战斗不知经历多少次,直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从未胆怯和退缩过。我曾经问过父亲当时的装备,父亲坚毅的说,一支步枪、一把刺刀、二百发子弹、四颗手榴弹。直到现在,我眼前还经常浮现出父亲那种八路军战士全副武装的英姿。父亲走南闯北随部队参加了反抗闫锡山顽固派的第一次战役,参加了晋西北反闫顽战役,参加了无数次突破日寇封锁线的作战行动,参加了东进山东的战略行动等。父亲不止一次谈起那时敌我斗争的残酷和血腥,我军人员一旦被俘,立即就会被活埋、砍头,这种生死考验那时已成了父亲他们的家常便饭。1939年夏,父亲所在班,在汾阳杏花村附近,突然遭遇日寇骑兵队,在敌众我寡的险恶形势下,父亲和全班战友英勇无畏,先敌开火,硬是把日寇骑兵队打得落荒而逃。父亲积极参加部队政治教育,自觉学习革命理论,在部队纪念抗战一周年大会上,还代表连队做了演讲。由于觉悟的提高和英勇作战,父亲1940年4月年仅19岁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曾经问过父亲,那时想过牺牲在战场上吗?父亲动情地说,那时只知恨日寇,只知道保卫国家民族,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父亲一线战火的经历,已经证明了他是不畏生死的战士。

  身居要害,锤炼了忠于党忠于革命的信念

  1941年起,父亲先后在一一五师司令部、胶东军区、渤海军区、新四军军部机要科任机要员,负责译电工作,作为译电员,父亲身上保存着所在部队唯一的密码本,属于绝对机密,可见组织对父亲的信任和父亲的忠诚可靠。父亲严格执行和贯彻中央提出的机要工作要为党绝对的保守军事秘密的原则,在机要密码通讯中做到了准确、及时、安全。父亲所处的岗位使得他直接经手了大量的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友邻部队、根据地以及所属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上传下达、情况汇报、请示、报告、决定、命令等机要密码通讯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电报既多又急,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和书法,每次译完电文后,他都工工整整抄写好,并直接送一号首长审阅。父亲说,机要员虽然在领导机关,但也经常面对极为惊险和残酷的战斗场面。就在1941年,日寇土桥一次中将率五万多日军对一一五师师部所在的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父亲随师部参加了反扫荡斗争,一个月之内先后参加了六次突围行动,不知有多少次和日军近在咫尺,擦肩而过,短兵相接,就在敌人眼皮底下,胜利突出日寇重重包围。有几位机要人员英勇牺牲,父亲不仅活着冲出重围,而且边突围边工作,有效地保证了部队的通讯联络和密码等机要文件的安全。在抗战相持阶段,部队极端困难,冬季气候寒冷,墨汁都冻成冰凌,抄写电文时,只好用嘴哈一口气,写一个字。尽管如此,父亲始终保持了坚强的斗志,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而且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父亲还直接见证了许世友将军的一件史实,1943年“七·一”前夕的一天,父亲给许世友司令员送电报后要离开时,许世友叫住了他,在语重心长的简述了他在延安抗大期间发生的情况后,亲笔起草了电报稿:党中央、毛主席:值“七·一”党的生日之际,我向党中央、毛主席表示祝贺,对毛主席挽救我在抗大所犯错误的恩情永不忘,我决心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奋斗终生。父亲将这份电报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做了拍发。父亲说,许世友将军这种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极大地感化了父亲,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一段情缘,在抗战中收获了友谊和爱情

  父亲和母亲的相识是在抗战中,既普通而又有些浪漫。母亲的家乡是山东牟平县后垂柳村,处于胶东根据地内。1943年父亲所在胶东军区机要科驻在母亲的家里,父亲和战友经常帮助母亲家打扫庭院,挑水劈柴,母亲家里也经常送来开水、粮食地瓜等,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当时,母亲才15岁正上小学,母亲常向父亲他们请教抗日救国的道理,父亲也耐心宣传和指教,双方都留下了初步而又美好的印象。1944年母亲参加了八路军,并入了党,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附上了照片。收到母亲的信后,父亲十分高兴,也回过两封信。但由于机要岗位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父亲只能顾全大局,把双方的来往严格限于友谊关系。后来,经组织同意,母亲由胶东步行几百里山路来到鲁南临沂军部机要科,不巧父亲工作调动,母亲又不辞辛苦步行几百里山路来到渤海军区机要科找到了父亲,并调到军区司令部医务所工作。是抗战的共同信念,让父亲和母亲走到了一起。1947年初,经军区司令员批准,父亲和母亲喜结连理,成为了幸福的革命伴侣。亲爱的父亲,您在那边一定不会忘记这段动人的姻缘。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走千里山路,追寻父亲的足迹,可见母亲对父亲的真诚和向往。在抗日战火中,父亲和母亲的相识相恋,体现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友谊和爱情是弥为珍贵和牢不可破的。父亲,您知道吗?您走后,母亲陷入极大悲痛之中,她不停地念叨父亲、思念父亲,一时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对这种抗战中结成的夫妻之情、战友之情、革命之情充满着眷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记得父亲常对我们说:“自己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实事求是的说,我一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虽然对革命做了点贡献,那都是党中央、毛主席和部队首长的正确领导,我个人是很平淡的。”亲爱的父亲,您的经历平凡而又有些传奇,您是抗战部队中的普通一员,您把自己的青春无悔地奉献给了抗战这个伟大的事业。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您是顶天立地的战士,您的无畏和牺牲精神永远是我们这些子女后代心中的丰碑,永远是我们敬仰的榜样!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