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初建,工作十分艰苦。我们在哈船院(今哈工程大学)41号楼租了几间办公室,开始了工作。那时只有一台车作办公用,大家乘公交车上下班,早来晚走。没有食堂,就在大楼小卖部买面包和袋装小菜作中饭。平日大家各司其职,深入基层,遇有问题汇报讨论,及时解决。那种热情、实际、高效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至今想来都是难忘和激励。建设开发区就是要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探索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任务有二: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建设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二是在区内建立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其主体是民营科技企业。随着城市建设的拓展,马家沟机场已成为市中心的一部分,不再适合做机场了,于是在8平方公里中辟出一部分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中区。那时机场荒草丛生,自然没有路,连附近的珠江路还没有修好。记得市里开现场会那天,车队绕道公滨路从建北小区进入机扬。市委书记、市长当即决定在这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请科技、土地、规划、财政、银行、工商、税务、人事和所在区做好工作予以支持。我们立即请哈尔滨规划设计院对高新区的集中区做了详细规划设计。南北的路谓之山,东西的路称作河。我们的事业就在这片山河间,首先在嵩山路、赣水路和闽江路起步。组建了房屋开发建设总公司,按照规划的功能区开始了建设。入冬,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除0号厂房作为创业服务中心外,其余均作为服务厂房,提供给科技企业入驻创业。集中区道路、水、电、通讯、交通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推进,开发区以崭新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建设是当年全市10大新闻之一。当年乔石委员长视察了开发区,他在低矮的工程指挥部听取了我们的汇报,指示要发展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赞扬了大家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田纪云副总理视察绥芬河经过哈尔滨时,在花园邨接见了市委书记和我,我向他递交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书面汇报,他应我们请示,当即泼墨挥毫为开发区写了几幅题词,然后亲切同我们合影。我将其中一幅《哈尔滨创业中心》制成巨字,竖在创业中心大楼上,远远就可望见,让开发区人深深感到国家的关怀。开发区厂房陆续建起来,硬环境有了模样。与此同时,我们抓紧制定优惠政策,改善软环境。认真学习国家政策,借鉴兄弟开发区经验,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自己的政策。由一位市政府副秘书长牵头,开发区、市政府政研室合作,昼夜兼程,打了几个通宵,撰写了《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送市长审批,通过规定程序,择日在开发区创业中心大厅发布。发布会那天,会场座无虚席,记者竞相提问,会议气氛热烈感人。通过发布会,媒体、创业者了解到市优惠政策完全贯彻了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中宽泛的部分市里加以具体化,不易操作的部分适当细化,而且市里政策比国家的更优惠,优惠比例更大、年限更长,这是在保证国家税收前提下,由市里财政出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开发区机关理念不是管理而是服务,每个工作人员力求做到优质服务。过去办企业手续繁复,一个一个单位跑,创业者叫苦不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开发区实行一站式服务,有关单位在办公大厅设窗口办公,服务社会。开发区工作人员天天深入到基层中去,基建部门的自不待说,日以继夜工作在工地上。企业部门的到院、所、厂去,介绍开发区、说明政策,吸引他们来办企,并随时到开发区企业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解决。开发区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边发展企业。哈尔滨是我国东北重镇,工业基础雄厚,智力资源丰富。大学大所大厂众多,工农医各门类技术人员总数居全国前10位。我市以航天、动力、医药、轴承、工量具、亚麻和军工著称全国,在科研中,船舶动力、焊接、兽研、水声、机器人、玻璃钢蜚声中外,电子、生物也有相当基础。从我市实际出发,我们发展高新技术领域主要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能源与环保技术。开发区南岗集中区的第一批标准厂房建好,一些科技人员立即争相进厂创业。“四海数控”是来自军工厂的科技人员创办的,他们研制开发的数控切割机和激光切割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高科技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产值效益连年增加。公司实行新机制,全员聘任,高科技高效益,多劳多得,公司为员工交社会保险、购买住房,发展前景一片欣欣向荣。“银河电子”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创办的,它的产品主要用于大庆油田石油钻探上。永生“电机公司”在电机控制技术上有独到之处,为许多大动力工程出力。三大动力、中直大所和一些大学都进区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对高科技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用“思想再解放一点,改革的步子再大一点”的方式解决。如,国家规定区内高企享受优惠政策,区外不享受,这就限制了民营科企的发展,我们采取区内注册区外建厂的方法,同为民营科技企业享受同样优惠。一些大厂大所进区办企业,和民企机制不同,创办者和员工积极性受到限制。开发区既要技术创新也要机制创新。我们就一个一个企业做工作,商量将国有资产适当拿出一部分在高科技公司入股,其余部分由创办者和员工出资、出技术入股,成为一个新机制的公司,兼顾了各方利益。开发区发展很快,到成立两周年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国家科委和省市领导出席庆祝大会,鼓励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省长有事未能到会,事后将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听了我的汇报后说,我们的高技术企业一定要高水平,否则就失去建设开发区的意义,我们的高新技术一定要有特色,不然就没有生命力。这些朴实的话语对开发区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指导。我在开发区工作了3年,为开发区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如今15年过去了,开发区已有了空前的发展。我相信,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发区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