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恕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开始战略反攻,作为东北解放区首府的哈尔滨市面临的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威胁解除了,而战略基地建设的繁重任务——支缓前线、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政权建设、城市建设、社会治安等等方面的工作,急待广泛深入地开展,干部的缺乏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中共哈尔滨市委讨论了这个问题,通过了蒋南翔同志提出的开办学校,在短期内培养青年革命干部的意见。1947年6月2日,哈尔滨市青年干部学校正式开学。当日下午1点,在青干校礼堂举行了第一期学员的开学典礼。参加开学典礼的有市委书记钟子云、市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部长杨维、哈尔滨市卫戍区司令员聂鹤亭等领导同志。校长蒋南翔同志主持大会并做了报告。钟子云、杨维和聂鹤亭等领导同志在典礼上先后讲了话。他们都肯定了一年来哈尔滨青年学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青干校组织机构精简,设干部科、教务科、校务科,脱产干部没超过10个人。陈模、张震、牛奔、康平、唐忠恕、赵鹏、李一非、林哲生、丁唯坚、郑延等同志,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校长蒋南翔既领导全校工作,又给学员讲课,还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哈市郊区的土地改革工作。青干校是一所新型学校,它的校训是“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培养建设新中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青年干部,因而被称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学员们主要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首要是改造思想,解决政治方向、立场和人生观等问题,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经常注意结合学员的思想实际作专题讨论。如开展“九·一八”回忆活动和土地问题大辩论、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青年能否参加革命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习课程主要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以及土地改革、工商业政策、青年运动、知识分子问题、国际国内形势、文艺理论基础知识、写作方法等课程。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授课、作报告。其中有:高崇民、张学思、车向忱、阎宝航、冯仲云、钟子云、刘成栋(刘达)、蒋南翔、唐景阳、陈龙、聂鹤亭、宋平、何礼、陈舜瑶、陈元晖、庄启东、丁冬放、刘白羽、周立波、李则蓝、刘善本及英国进步记者阿兰.魏宁顿等。青干校很重视学员们的社会实践。目的是让学员认识社会,了解群众,从而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历史的使命感。青干校的学员参加了当时最大的社会实践——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城市户口调查和移民工作。青干校学员由陈模、牛奔同志带队,参加了哈市香坊郊区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香坊区委书记宋新和的帮助,南翔同志也下到土改工作队检查指导工作。土改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土地法大纲》、平分土地。学员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与到土改工作之中,了解了什么是剥削,掌握了对敌斗争的本领,增长了才干,受到一次心灵上的历练,为他们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干校的生活是艰苦的,当时处于艰难时期,市政府按供给制最低标准供给青干校粗粮、土豆、白菜。没有食堂,就在宿舍吃饭。宿舍里也没有桌椅,睡的是地铺(地上铺的草垫子)。所以学习、讨论等集体活动都在宿舍进行。全校干部和学员一起吃大锅饭。但是学员们的政治热情非常高涨,学校里到处都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青干校从1947年6月2日到1948年11月5日迁校到沈阳为止,在两年内共办了三期,培养了750多名青年干部。为哈尔滨市的发展与建设,为东北地区的青年运动的开展,为支援解放战争并取得全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批学员毕业后,一部分留在哈尔滨市党、政、公安、群团组织工作;一部分随工作团到刚解放的长春、沈阳做接管工作;一部分到铁路、矿山、军工系统开展新区建团工作;一部分随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到湖南、江西、武汉等地开辟新区工作。他们为建党、建国、建团及土地改革,做出了贡献。建国后,他们又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贡献出智慧和力量。解放初期第一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钟子云同志于1986年为青干校建校40周年题词:“青干校在解放战争时期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团结教育和培养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据1992年统计,青干校毕业学员工作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这些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为各地区、各部门、各条战线的骨干。在学员中担任司局级以上的干部200多人。有的成为高校的校长、院长、教授、著名学者、著名专家、著名作家、编审家、出版家、高级翻译、高级工程师、外交官、将军、企业家,在学术和专业上均有显著成就。还有一些学员,不唯名,不唯利,无怨无悔地工作在基层。青干校的学员,牢记“为人民服务”校训,无论是在解放战争年代,还是在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大规模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岁月,他们勇往直前、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地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奠基伟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就是在那十年浩劫的“文化革命”的岁月,也没有一个背叛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当年,他们风华正茂,如今却已华发霜染,都已离休了。但许多人仍为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不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