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蒙古族人口约800万人,其中约73%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农村、牧区和城镇,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及河北、河南等地。哈尔滨市市区目前共有蒙古族群众2700余人。
“蒙古”是蒙古族自称,原为蒙古族诸部落中一个部落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中的共同名称。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到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落后,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之后,经过各朝代的不断更替,蒙古族以顽强的斗志,主要活动生息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在居住环境方面,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宜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在饮食习惯上,蒙古族的饮食非常讲究,品种多样,其中奶茶(蒙语叫苏台柴)是蒙古族日常饮用的一种茶,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在文体娱乐方面,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哈尔滨市蒙古族联谊会成立于1986年。2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联谊会积极组织蒙古族群众开展各种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和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广大蒙古族同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自联谊会成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那达慕大会,举办文艺汇演、传统体育、唱歌、跳舞、摔跤、跳乌拉红等各种活动,既丰富了蒙古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蒙古族同胞不断创新的斗志和热情,展示了我市蒙古族同胞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又增强了本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近三、四年间,联谊会每年都组织一次新春联欢会,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了感情,为促进哈尔滨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蒙古族具有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在与汉族群众生活交往过程中,联谊会把维护安定团结、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联谊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党的民族政策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教授授课,使蒙古族群众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了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联谊会组织协调工商及税务部门积极开展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了蒙古族企业经济形势报告会、企业界人士金融投资座谈会,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联谊会以组织募捐、义演、义诊等形式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募集资金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使数十名孤困儿童重返校园。联谊会还积极组织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活跃在三下乡、扶贫支农、抗洪救灾的工作中,多次到市区周边县市进行慰问和专访,为灾区及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体现各民族团结、共渡难关的情怀和风貌,促进了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时期,市蒙古族联谊会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增进民族团结、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为振兴哈尔滨,为推进蒙古族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市政协委员、市蒙古族联谊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