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魁星楼,虽历史没有那么久远,可它是家乡的胜迹,是双城百姓心中具有丰碑意义的精神之楼。
魁星楼坐落双城堡东南角,与文庙、文昌宫同为一个建筑群。据《双城县志》记载,始建于清光绪19年(1893年)。一年,清朝内阁中书张邦彦回双城省亲得一梦:掌管状元及第的魁星下凡,称虽双城人杰地灵,惜无魁星居处,应速建魁星楼,以便吾居其中点状元。张邦彦立即将魁星托梦之事告之通判孙逢元,商议兴建魁星楼。孙逢元便邀请双城堡士绅张俊升、张选升、张鼎铭等,筹捐款项,特请来流河(今兰棱河)南榆树名匠苍文福主持工程,设临时“圣工处”。次年(1893年)农历二月初五开工兴建文庙,又于左侧建文昌宫和启新书院。在文庙院外东南方建魁星楼,建筑物为十字歇山顶,三层方塔式结构。高十丈零九尺,台基周长二十一丈,上中下三层楼均采用通天柱,直贯楼顶。外廊明柱,斗拱交错,碧宇飞檐,雕梁画柱,玲珑牖窗,极尽精工之巧。四面通风,上下通行,层层皆有走廊栏杆。楼顶层近中偏北,竖有魁星塑像。金身如神,其头如鬼,一脚向后翅起,恰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室外檐头,翼角高翘,脊饰龙尾,檐下皆是彩绘。有“五老观画”、“竹林七贤”、“八仙过海”、“刘海戏蟾”等图案,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四周匾额皆是当时显官莫德惠、翟文选、蔡运升等题词和书法名家手笔。一楼正面悬挂匾额,四个魏碑体镏金大字“文运昌明”,最高层悬挂“文光射斗”、“平步青云”等匾额,层层明柱,均有楹联。令人惊奇的是楼上那副长达168字的长联。上联曰:“五百里封疆,奔来眼底,看东达珠河,西接长岭,南环榆树,北控松江,自去岁半付匪烟兵燹,唯此层层三起楼。体质庄严,仍光联奎碧,我故乡的叟黄童,凭栏赏目,把酒临风,幸勿忘土木,兴时研科学,才养栋梁,门栽桃李。”下联曰:“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想辽传断腕,金记胜陀,明建崇祯,清修演武,迄今日尽成,碎瓦颓桓,独兹巍巍十余丈,规模宏大,犹矗立云霄,有双城青年学子,飞黄腾达,直上青梯,果孰是霓裳泳处会群仙,腰挎牛刀,手摘星辰。”
魁星楼建成后,游人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凡到双城的差旅游人必以观赏此楼为快。岁月流逝,由于民国伪满数十年的风雨侵蚀,瓦木凋残,其楼将倾,乃于1958年忍痛拆除。
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人心向上。是时,双城父老乃至他乡游子,皆欲重建魁星楼,以兆古堡之勃兴,家乡之文远。市领导上体国情,下顺民意,遂于1991年发出倡议,号召海内外双城籍人士捐款重建魁星楼。消息传开,应者云从。当年重霄佳节,乃于城东公园内举行隆重开工之盛典。继而委指得力之部门,寻技艺高超之工匠,选质地优良之建材,风雨兼程,昼夜不舍,紧张施工,历经两度寒暑,于1993年重阳节前告竣。新建之楼,取原楼之图案而大之美之,既有原楼之古风古韵,又加现代之工艺设施,仿古而不泥古,典雅而又清新。楼高三十九点九米,座周一百三十三米。三层高阁,器宇轩昂。顶层之上,魁星在焉。魁宿足踏金鏊,仪态威猛,左手托斗,右手悬笔,赤心昌文远,火眼识俊才,实振兴双城之佳征也。斯楼东邻哈高公路,车水马龙;西靠承旭门楼,雄关虎踞;北倚承旭大道,景物繁华;南面林荫阡陌,烟柳苍茫。登楼远瞩,极目天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平川沃野,一望无垠;千村碧落,林带纠纷。更兼节气交替,寒暑有异,凭栏远望,春有春姿,夏有夏味,秋有秋色,冬有冬韵,楼阁妩媚,妙景万千。睹者岂能不心旷神怡,感物兴怀乎?且夫登斯楼也,不唯启游子之情思,发骚人之雅兴,尤可焕志士之雄心,抒仁人之怀抱,盖所谓“聚八方英才,成千秋伟业;奠万古鸿基,展一代宏图。”乃重建斯楼意义所在也。古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重建斯楼,意在增辉文远,以壮大观,新楼落成,双城人就将其作为本地文化之象征,爱国爱乡之寄托,矢志崛起之标志,并以此激励子孙。凡瞻竭斯楼之双城士子,无不慕鸿鹄而高翔,立大志而奋斗,做邦国这栋梁,为家乡之赤子。是故双城人才辈出,豪杰迭起,诚所谓一楼之建,钟灵于物华天宝,毓秀乎人杰地灵也。魁星楼,是双城的骄傲,也是双城经济腾飞,文运昌盛的起点。家乡人民将以新楼为团结奋斗的象征,矢志崛起的标志,重借魁星一支笔,再兴古堡之伟业。为我省早日奔小康,双城早日建成东北最大的食品城、新兴的石油城、哈尔滨南花园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