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萧红在哈尔滨的岁月
 

  萧红,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她诞生于历史文化源远的呼兰古城,并在呼兰河水的哺育之下走向了世界文坛,被后人所敬仰。她在哈尔滨的一段充满着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她人生中由苦难到新生的转折点。同时,这段复杂的人生经历又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源泉。

  1927年8月,萧红(张乃莹)冲破了家庭的阻力,进入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读书(现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135号,今萧红中学址)。东特女中的图书馆,由美术教师高仰山(高昆)兼管,他不仅借给萧红许多书,给萧红讲文艺知识,还教萧红绘画。在初中的三年里,萧红把图书馆中的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读遍了。有时上课还偷偷地读小说,老师走到她身边都不知道,结果小说被没收,还被批评一顿。萧红开始不是学校学生美术小组的成员,但她十分喜欢绘画。一次萧红在校园画写生,被高老师发现后才被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在高老师的指导下,她的绘画、篆刻、书法进步很快。假日时还到松花江畔去写生,她曾梦想将来当一名画家。这些都为她后来给自己出版的小说《生死场》、《马伯乐》设计封面打下了基础。萧红还喜欢文学,并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学校的黑板报上,时常有署名张乃莹的散文等。在毕业时又以悄吟的笔名写了散文诗,发表在女中的校刊上,这可算是萧红最早的文学作品了。萧红的反抗精神,在中学时代就有明显的展示。一次,讲公民课的于老师因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竟用用语言侮辱学生,萧红出主意让大家每人写一笔,在黑板上指问于老师。1928年11月,日本提出强修吉(林)敦(化)铁路的要求。消息传出后,哈尔滨大中学生纷纷罢课,上街游行示威。萧红与同学们一样,勇敢地参加了这次反帝爱国运动,并呼喊口号、散发传单,面对向空中开枪、向学生喷射水龙头的军警,毫无畏惧。在运动中她与表哥陆哲舜相遇,并志同道合,对萧红影响很大。萧红在初二时,由六叔张延献作媒,父亲张廷举作主,将她许配给一个封建官吏的儿子汪恩甲。汪恩甲在滨江小学当教员,同时读法大夜校,他哥哥汪大澄是滨江小学的校长。1930年秋,初中毕业后的萧红反对家庭给她完婚,坚持继续上学,与表哥陆哲舜去北京,入北京女师大附属中学读书。因受双方家庭的压力,于1931年1月寒假时返回呼兰。同年2月,萧红第二次去北京读书,但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京,萧红只好返回呼兰。回到呼兰时,萧红父亲已调到巴彦县教育局任职。张廷举考虑家中无人管束萧红,同年春便将家搬到阿城福昌号屯与兄长合住。在福昌号,萧红受到管束。尤其她反对伯父对佃户加租的行为,激怒了伯父。伯父给萧红父亲去信让他回福昌号处置萧红。在此种处境下,萧红于同年10月在姑母、小婶和长工的帮助下,乘坐拉白菜的大车离开福昌号,来到哈尔滨。来到哈尔滨的萧红,先住在初中时的一个好友家里,等待找一个工作,以便独立谋生。一天,面容憔悴、徘徊在大街上的萧红,与在法政大学读书的堂弟张秀璇相遇,劝萧红回去,萧红坚定地说:“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在分手时张秀璇给她钱,也被她拒绝了。在哈尔滨读书的萧红堂妹张秀琴、叔伯妹妹张秀珉,去看萧红,还带钱给她。萧红仍坚定地表示不回去,也不要钱。但身无分文、又无处安身的萧红、不得不与未婚夫汪恩甲到道外区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现为玛克威公司建成萧红展室)租住。后来萧红又想上学,便投奔在东特女二中读书的张秀琴、张秀珉,并在东特女二中取得了学籍,继续读书。不久,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不能在学校呆下去了…… 有孕在身的萧红,只好继续住在旅馆里,生活非常凄苦,还尽遭白眼。住旅馆7个多月,先后共欠费600多元,旅馆老板时常逼债,并扬言如不还债就将她卖入妓院。在逆境中的萧红,于1932年的五六月份以悄吟的署名给《国际协报》副刊寄去了求救信。副刊主编裴馨园接到信后,经与大家商量,带萧军、方未艾、孟希到萧红住的东兴顺旅馆,他们安慰萧红,又与老板交涉,说明萧红的一切费用由他们负担。当年8月,哈尔滨涨大水,道外一带被淹,萧红坐救难的船逃出旅馆,萧军带她暂住裴馨园的家(道里中国四道街)。因老裴的妻子和岳母反对,老裴只得让萧红和萧军到欧罗巴旅馆暂住,二萧便同居一处。同年8月下旬,萧红在医院生下一个女孩。因无钱养育,只好将孩子送给一个看公园门的老头收养。萧红与萧军的结合,是萧红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最初的生活是清贫的,但也是乐观的。萧军靠写稿子维持不了生活,二萧常常是饿着肚子或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他们基本上靠朋友接济才生存下来。1932年冬,二萧从欧罗巴旅馆搬到商市街25号(今红霞街)院一座半地下的小房屋,萧军每天教房东的儿子武术和语文,房东免收房租,减少了一大笔经济负担。后又为方未艾任编辑的《国际协报》副刊撰稿,每月有了20元左右的稿费,生活才日渐好转。为了生活萧红还曾出去做广告。在萧军的指引下,萧红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933年春,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为救济1932年秋遭受水灾的哈尔滨难民,发起组织一个“维娜斯助赈画展”,请二萧参加。萧红画了两幅水粉画送展,一幅是两个萝卜,一幅是萧军的一双鞋和杠子头(面馍馍)。萧军写了《一勺之水》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接着萧红以自己的经历写出了第一篇小说《弃儿》,5月6日至17日以悄吟笔名在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上连载。随后,又创作了揭露、抨击地主压迫、剥削、残害贫苦佃农的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引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视。

  6月间,萧红参加罗烽、金剑啸等中共党员领导和组织的“牵牛坊”左翼文学活动,成为“星星剧团”的主成员之一。8月初,罗烽、金剑啸、达秋、金人和二萧等在伪满洲国长春《大同报》上创办“夜哨”周刊,萧红是该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0月间萧红以“悄吟”署名、萧军以“三郎”署名自费出版了二人合集《跋涉》。书中收入萧红的作品有《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春曲(之一)》等6篇。当年萧红创作发表的其它作品还有《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两个青蛙》、《哑老人》、《叶子》、《清晨的马路》、《渺茫中》、《烦恼的一日》等小说和《中秋节》等散文。二萧的合集《跋涉》出版后,轰动了东北文坛,萧红也以此成为东北文坛上的第一个著名女作家。由于“星星剧团”成员徐志被逮捕,舒群被特务盯梢后被迫逃离哈尔滨去青岛,剧团被迫解散。12月二萧的合集《跋涉》又遭到日伪特务机关的查禁。进步作家的处境越来越险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敌人逮捕。为了逃避特务机关的注意,他们不得不经常更换笔名。1934年春,萧红一度改为“田娣”笔名,萧军改为“田倪”笔名。此时,哈尔滨很不安全,为避开日伪的迫害,在中共党员罗烽、金剑啸等人的帮助下,二萧于6月12日逃离哈尔滨赴青岛投奔舒群夫妇。至此,萧红结束了在哈尔滨长达近七年的颠沛流漓生活。从此,萧红一去不复返,直至1942年1月22日客死于香港。萧红生前曾留下百万字的文学著作,成为中华文学宝库的珍贵文化遗产。而她在哈尔滨生活的岁月,正是她由对黑暗旧世界的反抗、抨击,直至走向左翼文化阵营的转折点。因此,萧红的名字和她的足迹,在哈尔滨的历史上占有闪光的一页。

[关闭]
  主办: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 制作:哈尔滨新闻网
  备案号:黑ICP备05009145号
  纪检监察电话:0451-86491902